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渔歌子》教学实录» 正文

《渔歌子》教学实录

[03-24 19:24:31]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阅读:8893

概要:上课时间:2009-5-14上课地点:新安小学电教室上课班级:新安小学四(2)班 班主任:赵雪梅上课教师:陈祖静实录整理:汤 俊一、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师:好,大概还有一分钟的时间。那我们在上课时间背一背诗,好不好?生:好!师:背一背我们才学过的《乡村四月》。来,预备——起!生:《乡村四月》,宋,翁卷……师:背得很好,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这节课,老师将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诗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那么,说到词,开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一首,还记得吗?生:记得!师:这就是——生:《忆江南》。师:一起背一背,好吗?生:好!师:“忆江南”,起!生:《忆江南》,唐,白居易……师: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来,请你说!生: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师:很好,你记住了诗与词的区别。还有吗?来,请你说!生[好像有点想不起来]:就是——师:别慌,慢慢讲!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师:还有吗?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唱的曲谱又叫词牌,词牌的名称又叫词牌名。师:说得对不对?生:对!师:他记住了词可以唱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

《渔歌子》教学实录,标签:小学语文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http://www.youer8.com

上课时间:2009-5-14
上课地点:新安小学电教室
上课班级:新安小学四(2)班   班主任:赵雪梅
上课教师:陈祖静
实录整理:汤  俊

一、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师:好,大概还有一分钟的时间。那我们在上课时间背一背诗,好不好?
生:好!
师:背一背我们才学过的《乡村四月》。来,预备——起!
生:《乡村四月》,宋,翁卷……
师:背得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这节课,老师将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诗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那么,说到词,开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一首,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这就是——
生:《忆江南》。
师:一起背一背,好吗?
生:好!
师:“忆江南”,起!
生:《忆江南》,唐,白居易……
师: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来,请你说!
生: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师:很好,你记住了诗与词的区别。还有吗?来,请你说!
生[好像有点想不起来]:就是——
师:别慌,慢慢讲!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还有吗?
生: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唱的曲谱又叫词牌,词牌的名称又叫词牌名。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记住了词可以唱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
生:“渔歌子”。
师: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生:渔歌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题目读正确了。知道老师为什么赞美大家吗?因为,这《渔歌子》是词牌,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就应该像刚才那样读第三声,会读了吗?
生:会!
师:再一起读一读,起!
生[带有强调意味地]:渔歌子。
师:那么这首词,它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一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来,请你说。
生:在写渔夫在一边唱着歌,一边钓鱼。
师:说得很好。这“渔歌子”又名“渔父”。[打开课件]意思就是呢,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把每个词念得字正腔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由地读,开始吧!
生[自由地读]:渔歌子……
师:自由地再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很快就读完了,那——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来,请你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生字有没有读正确?开始吧。
生:渔歌子……
师:嗯,她读得怎么样啊?
生[有几个学生应和]:很好。
师:很好,她把每个生字都读正确了。但还是有个读音要注意:绿——蓑——衣。这个“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师:嗯,其他的字都读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次老师要求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一点节奏。
生:渔歌子……
师:不用我说,相信大家已经听出了她的节奏和韵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请看[出示课件]老师把这一首词的每一行分作了两个部分,你们读黑色的,老师读绿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预备,起!
[生于师对读,师着意把“不须归”三个字悠长地读]
师:下面我们交换一下,行吗?
生:行!

www.youer8.com [师与生对读,学生在教师朗读语调的导引下读得有点“小意思”了。]
师:你看,这样一读,词的味道就出来了。是不是?
生:是。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咱们再来读一次,老师读课题和作者你们读后面的。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朗读词。
师[用体态提示学生]:斜风细雨——
生[沉静、悠长地]:不——须——归——

二、读,感受词的意象之美
师:什么叫“不须归”?
陈紫晴:不须归,就是那个,那个,那里的风景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须归”,不想回家。
师:嗯,她不仅说出了“不须归”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还说出了原因,是因为这儿的——
生[杂然]:风景很美。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来,请你说。
生:他想把鱼钓满,满载而归。
师:噢,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默然,不知所谓。
师:来,读一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披着蓑衣。
师: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点看看注释,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这箬笠和蓑衣,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的插图来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没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师: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
生[杂然]:雨帽/雨衣。
师:对了!他戴着雨帽,穿着雨衣,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这儿的风景——
生:太美了。
师:是的。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来,读一读!
生: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师: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
生:画。
师: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生标画。师巡堂。
师:好,已经有同学找到了,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来,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我发现了“西塞山”。
师: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斜风细雨——一共有多少种?

[1] [2] [3]  下一页


Tag: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上一篇:杭州版《忆江南》教学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