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山西: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de)节日,习惯称为“鬼节”。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de)民谣,生动地(de)概括了时人的(de)心情与扫墓的(de)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de)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de)哀思。山西南部地(de)区,人家不(bù)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de)区上坟多是男子的(de)事情,妇女一般不(bù)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de),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de)方不(bù)燃香、不(bù)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de)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各地过清明,标签:有关清明节的作文,描写清明节的作文,http://www.youer8.com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de)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de)民谣,生动地(de)概括了时人的(de)心情与扫墓的(de)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de)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de)哀思。
山西南部地(de)区,人家不(bù)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de)区上坟多是男子的(de)事情,妇女一般不(bù)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de),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de)方不(bù)燃香、不(bù)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de)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de)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bù)烧尽就转不(bù)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de)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de)河曲等地(de),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de)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de)闻喜等地(de),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de)老人抓痒痒。晋中的(de)介休等地(de),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de)缘故。
晋南地(de)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de)区多插柳条。还有的(de)地(de)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de)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de)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de)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de)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de)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de)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bù)敢与鬼争的(de)。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de)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de)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de)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de)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de)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de)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de)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de)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de)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摔蝎子”。打完后,再贴一张“观音杨柳符”,用以禁蝎。晋北地(de)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谷雨禁蝎贴”,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de)画,名为“谷雨鸡”。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我(wǒ)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de)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de)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de)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de)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hé)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de)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bù)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de)而异,有二月初二的(de),也有三月初三的(de)。台湾的(de)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de)第105天,台湾的(de)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hé)闽南差不(bù)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de)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de)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de)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类和(hé)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de)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de)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de)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de)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de)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bù)息的(de)吉祥意思。扫墓的(de)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de)及祖先安灵的(de)土地(de)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de)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de)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de)喜气和(hé)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