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正文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资料   阅读:8502

概要:“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初初翻阅这本书,让我感兴趣的除了震撼的标题——“教育是没有用的”,还有开篇的这段话。 沉静下来,我读着它,如同和一位师长对话。 本书的作者,我国教育专家林格,为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用了十年时间进行教育新探——他踏遍了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余位教育专家。在书中,他通过例举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阐述教育不能迷恋教育技术的观点。林格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细节末梢和教育技巧上的创新已经不足以缓解目前的全民教育焦虑,真正需要创新的是教育观念,他呼唤教育者能够尽量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使命感和敬畏心,反复捧读这本书,不由得怦然心动。回想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实践经历,思绪如丝如絮般纷纷扬扬,牵动我这颗为实现教育理想而搏动的心,欲罢不能。 观点一 教育不是摁着牛头吃草——教师应不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后感,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初初翻阅这本书,让我感兴趣的除了震撼的标题——“教育是没有用的”,还有开篇的这段话。
沉静下来,我读着它,如同和一位师长对话。
本书的作者,我国教育专家林格,为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用了十年时间进行教育新探——他踏遍了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余位教育专家。在书中,他通过例举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案例,阐述教育不能迷恋教育技术的观点。林格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细节末梢和教育技巧上的创新已经不足以缓解目前的全民教育焦虑,真正需要创新的是教育观念,他呼唤教育者能够尽量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使命感和敬畏心,反复捧读这本书,不由得怦然心动。回想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实践经历,思绪如丝如絮般纷纷扬扬,牵动我这颗为实现教育理想而搏动的心,欲罢不能。
 
观点一    教育不是摁着牛头吃草——教师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涉足如今的教育现状,真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尴尬。教师明明知道此路有“虎”,可又找不到通幽的“山道”,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于是教师和同学便“望虎兴叹”。“老虎”打不死,还累得自己浑身是伤。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育者喜欢“摁着牛头吃草”,“闭着眼睛打虎”。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牛的本能!正如,一个人天生就具有学习的本性,人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与人交流。可是面对学校教育,许多孩子怎么就苦不堪言呢?这就是教育方法问题了。一味“灌输”,把“草”一起往“牛嘴”里塞,这不是对孩子学习本能性的蔑视吗?他们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了这种本性,丧失了原有的学习热情。
怎样把知识变成孩子内心渴望的青草,是所有教育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贾志敏老师这段话巧妙地告诫我们教育工作“无招胜有招”的深奥哲理。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细细琢磨。
 
观点二    教育不靠吹胡子瞪眼——教师应自觉自动地让自己的内心柔软起来
前不久刚结束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讲到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时,播放了班得瑞的乐曲《童年》。当宛如天籁的乐声在会场回转时,我见到两百余名骨干教师眼睛里闪烁着明净的孩子般的晶亮的光泽。这是一首让人很容易回想过去的曲子,我仿佛看到教师们尘封的记忆随着婉约、清幽的乐声慢慢拉开帷幕,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美丽的音乐让大家的心柔软起来。
是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
林格先生在书中写道,“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曾见过,教师训斥犯错孩子的声色俱厉;曾见过,教师讥讽咬笔孩子的怒目圆睁;曾见过,教师厌恶调皮孩子的冰冷面孔……他们的言语、声形中流露的是霸气、煞气和怒气,哪里看得见一点柔软的影子。于是乎,孩子的创新意识、童贞童趣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怯懦、自卑与盲从。惊呼,教育的希望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在《教育就是服务》中指出,教师应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
谈到体现教师的服务精神,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服务行业的那些服务生,见到客人笑脸相迎,躬身问候,和风拂面,艳阳暖身。在这样柔软的服务下,哪位顾客不会“大开胃口”呢?如果孩子的“精神”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孩子还有什么“欲望”,还有什么“胃口”,还有什么追求,还有什么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由此可见,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素养。成功的教育就是在教育者水一般高贵柔和的气息滋养中形成的,伟大的柔弱才能培养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不断的走向成功,使每个学生成为相信自我,敢于挑战,爱“吃草”的小黄牛。
 
观点三    教育不能一把尺子定乾坤——教师应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唤醒学生自觉
林格先生摘记《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来说明教育之道不在“器”,而在于“道”,这里指的“教育之道”指的就是如何洞察、处理人的内在自觉。孩子的自觉意识一旦产生,就将获得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所在。

[1] [2]  下一页


Tag: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教育范文 - 教师资料

上一篇:《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