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正文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资料   阅读:8406

概要: 编者按:爱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成就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的,其实正是深厚的读书底蕴。那么,名师都读哪些书?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他们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经验?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名师读书”专版,听名师讲述他们的读书故事、读书心得,一窥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华应龙语录】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 “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 “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 “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 【聚焦名师】 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
 编者按:爱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成就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的,其实正是深厚的读书底蕴。那么,名师都读哪些书?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他们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经验?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名师读书”专版,听名师讲述他们的读书故事、读书心得,一窥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华应龙语录】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
   “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
   “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
   “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
    【聚焦名师】
    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续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本报记者张贵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上完这节课,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学了数学就应该去应用呢……”凡是听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在让孩子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爱上数学,并感受到数字与图形背后的学科魅力。
  这是名师难以让人效仿的独特之处,更是一种教育本领、教育艺术。而成就华应龙这种独特的,不能不从他早年的读书生活谈起。
    “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
   华应龙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一定要逛书店。
    家徒四壁,八面来风。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庭状况,华应龙如此形容。
    困窘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影响华应龙成为一名好学生。小学二年级时,他偶然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很快被书中的智慧所吸引。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提问及背后原因的解答,让华应龙大开眼界,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蒙,他养成了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他的课堂上。
    直到今天,他依然会在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是这样吗?因为不断的追问,他的课有思想,有创新,有文化,上得学生疯狂,同行热议。“华粉”、“龙须”成千上万。
    爱看书,也爱买书。在乡村教学时,他最难忘的一幕,就是窗台上一块镇纸压着一摞用于购书的汇款单,透过来的烈风将之呼啦啦吹起。那种情景,让他想起那句“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他的内心充实而温暖。
    而今,华应龙仍然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每次都要花掉三五百。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他不逛公园,但一定要逛新华书店。多年来,工资很大一部分用在买书上。搬家北京时,卡车上可谓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近8000本搬下车,引得街坊小孩子好奇地问:“叔叔,你家是卖书的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华应龙放弃了打篮球,放弃了其他娱乐,唯独读书一直坚持着。他没有买车,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一本书翻看。那本装在书包里的小开本《老子》,已经被翻得卷了页。每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感悟。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华应龙说,对一本书阅读厚度的不同,往往影响对教学教育问题的理解。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细心品味。
    遇到好文章,华应龙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他喜欢周国平、吴非等人的文章,有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华应龙眼里的读书,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这辈子怕是改不掉了”。
   “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
   数学课上讲述的华罗庚和侯宝林之间的轶事,其实是华应龙在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纸上读到的。
    荷兰数学家弗雷登塔尔说过,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
    这种学科特性让有些人误以为,小学数学就是简单的计算,很好教。在华应龙眼里,数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让数学从外在“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火热的思考”,就像王兴斋在《乐学歌》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而无论是“角的度量”、“我会用计算器吗”,还是“孙子定理”、“百分数的认识”,华应龙的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很有趣、很好玩。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次,华应龙读完一本名为《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的书,颇受启发。这本书独创性地给出了包括极限思维、多米诺思维、偏移思维、扩散思维在内的一整套思维法则。受之影响,他试着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定式,经常跳出问题看问题,如在教室后面架上摄像机,听听自己的课,如珍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从那些哪怕微小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1] [2] [3]  下一页


Tag: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教育范文 - 教师资料

上一篇: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特色和策略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