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背诵是永恒的主题» 正文

背诵是永恒的主题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资料   阅读:8490

概要:当然,为了加强内容的识记,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想象,把“抽象材料”变成“直观形象的材料”。 2.有些常识性课文,在讲读前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识记材料变成学生自己直接活动的对象。 3.采取多种方法识记课文。可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读;也可让学生听读,如一人读,大家听或听配乐朗诵;还可讲读,如古诗,边读边讲。 4.注意情感体验。情感越深,记忆痕迹越深。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人物之所喜,忧人物之所忧。 刘湘玉:您的课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那么,按您精心设计的要求熟悉课文之后,下一步将如何进行? 张英武:师生共同研究完一篇课文后,然后让学生“说”,就是让学生 www.youer8.com用自己的话述说几遍。这样及时再现课文内容,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并为原文背诵进一步创造识记条件,实际上这也是“准背诵阶段”。具体安排有如下步骤: 1.简要的述说。按原文顺序,讲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加深“框架”印象。 2.详细地述说。

背诵是永恒的主题,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
当然,为了加强内容的识记,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想象,把“抽象材料”变成“直观形象的材料”。
2.有些常识性课文,在讲读前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使识记材料变成学生自己直接活动的对象。
3.采取多种方法识记课文。可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读;也可让学生听读,如一人读,大家听或听配乐朗诵;还可讲读,如古诗,边读边讲。
4.注意情感体验。情感越深,记忆痕迹越深。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喜人物之所喜,忧人物之所忧。
刘湘玉:您的课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那么,按您精心设计的要求熟悉课文之后,下一步将如何进行?
张英武:师生共同研究完一篇课文后,然后让学生“说”,就是让学生

www.youer8.com 用自己的话述说几遍。这样及时再现课文内容,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进行口头语言训练,并为原文背诵进一步创造识记条件,实际上这也是“准背诵阶段”。具体安排有如下步骤:
1.简要的述说。按原文顺序,讲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加深“框架”印象。
2.详细地述说。即连枝带叶一起说,结合原文重点语句,讲清主要内容,要求说得正确、流利,不出错讹。
3.按原句述说。只讲出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精确讲出原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说”是对主要内容的述说,不是学生背诵之后的复述。
这些完成之后最后才是“背”。
刘湘玉:您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对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综合,抓住其要点及联系之后,在“说”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几遍,学生就能迅速把课文背诵出来。这里面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张英武:背诵一般按以下四步走:
1.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试背。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背诵。
3.熟背。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琅琅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的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
4.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即用脑,遵循“整体— 部分 —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默写。
刘湘玉:我明白了:文字是意象符号,背诵能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意象全出的情境,背诵的过程就是把作者的行文思路化为自己营养血肉的过程,我想,这是我们无论怎样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都很难达到的境界。
张英武: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会背诵就等于把文章吃进肚子里,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现在我很清楚,大家都在研究怎么学,但却忽略了学进去了没有。
刘湘玉:是啊,有的地方,有的课堂,过分强调形式,甚至行政命令课堂上只准老师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对此,你怎么看待?
张英武:如果有些人用最简单的头脑硬性地对待复杂的教学问题,那么吃亏的还是学生。短时间看不出,长期跟踪学生就能看出学生的素养的降低。我们为什么要课改,不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吗?我从不主张满堂灌,满堂讲,但我们不是不要发挥老师的作用,如果让老师只当陪伴,那不就是我们自己否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了吗?我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生自主合作不能解决的知识,学生自己不能训练的各种语文能力,都需要我们老师的主动。
语文教育传统,是汉语之根;汉语之根也是生命之根,背离了生命之根,无论借助多少“欧风美雨”,中国的语文教学都长不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刘湘玉:说得多好啊!背诵是永恒的主题,古人常用“满腹经纶”来形容一个人有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借鉴张老师您的做法,指导学生理思路,说课文,快背诵,或许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张老师不愧是老前辈,教学大家,今天您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啊!谢谢您!
 (《现代教育导报》

上一页  [1] [2] 


Tag: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教育范文 - 教师资料

上一篇:让教育科研成为一种习惯

《背诵是永恒的主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