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及反思» 正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及反思

[04-03 18:59:17]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阅读:8773

概要:(一)、教学背景及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的后续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实验二是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实验三是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是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体现的。把铜砝码放在水银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上。 学生水平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有一些间接关系,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及反思,标签: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http://www.youer8.com
(一)、教学背景及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的后续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食盐。实验二是学生做一杯盐水,验证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实验三是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是通过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体现的。把铜砝码放在水银上,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上。
学生水平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有一些间接关系,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这些知识都是与本节课相关的必要基础知识,学生都已具备。学生对前面的研究兴趣很浓,对于同一个物体,在看似一样的水中出现有时下沉有时上浮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容易受实验器材的影响;本节课的实验现象非常显眼,学生容易观察到,不会遗漏重要的实验现象;学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比如在海里游泳的经历,有些学生会产生联想;学生还学过假设、实验、验证以及通过现象寻找原因等思维方法,因此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本节课的难点可能有两个:一是学生不易想到是由于水的原因导致马铃薯的沉浮,二是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通过我的教学可以达到下列目标:
(1)培养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培养采用归因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
(4)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教学准备;
1、教师为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一杯盐水和一杯清水,一个酒精灯,一块玻璃片,一个木夹,一根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烧杯,两个大小不等的马铃薯。
2、教师还准备量筒、滴管和天平,并制作“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相比,盐水比清水重(水中加盐后密度变大)”的课件。
3、从网络中收集到的死海的图片和知识。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程序为“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作出验证→得出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我对本课题教材的部分内容做如下改动:一是由给出研究问题,改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以增强学习的探究性;二是将死海的阅读材料,改为师生共同讨论死海问题,把死海问题纳入学生关注的环保问题。
我对实验做了这样的安排:学生分组做两个实验,一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实验,二是学生配置食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有两个,一是检验两杯“水”中所含物质的实验,考虑到三年级学生不会使用酒精灯,故由教师演示。二是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因取出的两种水要尽可能相等,故对使用量筒的要求非常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再加上所使用的容器如烧杯很难找到一样重的,所以这个实验只能由教师来演示。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导入。
我知道你们班的同学特别喜欢科学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师出示土豆)它还有一个学名,叫马铃薯。你们知道马铃薯有什么作用?
2、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1号杯、2号杯(1号杯为盐水)的两杯水。)问:把这两个马铃薯放在两个水杯里,有几种放法?
3、 生讨论、实验。
4、生交流实验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马铃薯在1号杯中上浮,在2号杯中下沉。
二、梳理归纳问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方向
1、梳理问题。师: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来研究?生集体讨论,提出一些在课堂上可以研究的问题。
2、归纳问题。师(估计学生的问题大多是围绕马铃薯的沉浮提出的):
这些问题能不能变成一个大点的问题,通过对它的研究,这些小问题也差不多都研究了。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提?
师生一起归纳为:研究的问题是“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下沉有时上浮,这与什么有关?”
三、鼓励大胆创新,形成预测假设
1、引导学生大胆推测。
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下沉有时上浮,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推测,可能有以下几种推测:
A、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
B、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
C、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  
学生也有可能提出与水有关。如果没有提出,就等上面的三个问题研究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
2、选择研究方法,开展实验研究。
A、如果是与杯子的大小有关,应该怎样研究?生提出研究方法,生实验。
B、如果是与水的多少有关,应该怎样研究?生提出研究方法,生实验。
C、如果是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应该怎样研究?生提出研究方法,生实验。
3、引导学生再次提出假设:可能是杯中的水不同,才使马铃薯有时下沉,有时上浮。
四、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 [2]  下一页


Tag: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科学课教学案例小学科学 -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上一篇:《斜面的作用》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