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激流>总序》(巴金)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内容概要: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与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名句: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艺术手法: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在表情达意上
上海小升初语文课文要点总结(十二),标签:五年级语文复习资料,http://www.youer8.com
《<激流>总序》(巴金)
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内容概要:
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与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名句:
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艺术手法:
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增强可读性的作用。
如: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着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嫉妒、仇恨等朴素情感着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三位大师》、等。
内容概要: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主要手法: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
补充: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老人与海》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和手法:
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海明威借助《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之口喊出一个男子汉的宣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未有天才之前》鲁迅
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着名演讲,收入《坟》。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亦有现实意义。
艺术手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语言犀利幽默。
《简笔与繁笔》周先慎
周先慎 ,四川成都人。任教干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宋元明清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论着:《古典小说鉴赏》、《古诗文的艺术世界》、《明清小说》、《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中国文学十五讲》等。
内容概要及艺术手法:
1.本文属文艺随笔。作者针对当前文学创作偏长的趋向和现实,特别强调要提倡“简练为文”,反对“繁冗拖沓”的不良文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篇幅短小,议论集中,语言精辟,充满辩证法。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陶彭泽),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