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2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成( ) 去( ) 方( ) 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阅读提示]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23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选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注释](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
上海预初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十),标签:六年级语文课外辅导大全,http://www.youer8.com
22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23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选文]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
[注释]
(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
[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 见故国之旗鼓。 B、树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每见壁间题字。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C、思 廉公之思赵将。 D、之 人之情也。
学而不思则罔。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1、填空。
(1) 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3、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24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