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课堂流行语”的剖析» 正文

“课堂流行语”的剖析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培训提高   阅读:8215

概要: 7.“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不少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前,说这句套话,可是一节课下来,我们并没有感到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呀!仅仅是领着学生梳理了一下课文思想内容而已。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是需要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和想象,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推敲的。一般是在阅读的时候,借助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达到入情入境,体验、想象到作者描述的那人、那事、那情、那景等,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等形象感受;一般是对重点语句的品评、体味等。这些做不到,仅仅是梳理课文的内容是走不进文本、故事、人物内心的。 8.“你太有才了”。这句来自小 www.youer8.com品的语言,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极高。偶尔说说,觉得很幽默。如果一节课说起来没完没了,如果你也说,他也说,就没有什么幽默感,反而有一种俗不可耐和媚俗的感觉了。 9.把“学生”称“孩子”(还有称“宝贝”的)。在今天的课堂上,几乎全国所有的小学教师(包括学校领导)都把学生叫做“孩子”。这么一个极为不规范的称谓流行全国,真是难以让人理解。据了解,一些名师们就是用这

“课堂流行语”的剖析,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http://www.youer8.com
    7.“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不少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之前,说这句套话,可是一节课下来,我们并没有感到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呀!仅仅是领着学生梳理了一下课文思想内容而已。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是需要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和想象,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推敲的。一般是在阅读的时候,借助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达到入情入境,体验、想象到作者描述的那人、那事、那情、那景等,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等形象感受;一般是对重点语句的品评、体味等。这些做不到,仅仅是梳理课文的内容是走不进文本、故事、人物内心的。
    8.“你太有才了”。这句来自小

www.youer8.com 品的语言,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极高。偶尔说说,觉得很幽默。如果一节课说起来没完没了,如果你也说,他也说,就没有什么幽默感,反而有一种俗不可耐和媚俗的感觉了。
    9.把“学生”称“孩子”(还有称“宝贝”的)。在今天的课堂上,几乎全国所有的小学教师(包括学校领导)都把学生叫做“孩子”。这么一个极为不规范的称谓流行全国,真是难以让人理解。据了解,一些名师们就是用这样的称谓与学生交流的,而年轻教师还误认为是正确的、规范的。本人看到一些刚刚师范毕业,年龄在二十一、二岁的青年教师,对个头比她还高的学生叫“孩子",就感到特别别扭(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年龄比较大,在上公开课时,把学生称“孩子”,似乎还能接受。其实也不是规范的称谓)。在一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有34名青年教师,有32名把学生叫做“孩子’,只有2名把学生叫做“同学们”或“小朋友”。可见,把学生称“孩子”是多么流行,多么广泛。
    本人认为,课堂上把学生叫“孩子”有以下不妥:一是学生一入学就是一个走进社会的人,如果仍然称作“孩子”,就与在家庭作晚辈没有什么区别,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虽然上学了,但“我仍然是晚辈,需要受大人管着”。这种不平等的心理暗示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把学生称作孩子,既不是师生的平等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人格;二是把学生称作孩子,没有体现出课改师生是朋友关系、人格的平等关系。你想,学生是孩子,那教师就是大人、家长,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吗?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这对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将会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三是把学生称作孩子,不是规范的课堂、职业语言,严格地讲,教师对学生,校长对教师、对学生,这是规范的,称孩子有点随意性。正规的教育文件是没有“孩子”一词的,如果有的一定是不正规的;四是把学生称作孩子,有些“小看”、“轻视”学生的意思,在内心深处就根本没有平等的意识(况且今天的学生在某些领域,不比教师知道得少,只是“一教统天下”,没有给学生施展的机会)。当然,在课下,在非正规的场合,把学生称作孩子未常不可。我们不能因随意和貌似“亲切”,而不顾教学的规范,变相地沿袭“师道尊严”,仍旧为学生埋下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种子。 
    以上,我们对部分课堂流行语进行了剖析。现在,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类似的课堂语言,这么流行?为什么原本一些不规范、不正确、不恰当的课堂语言也这么流行?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看,当今社会,普遍有一种“浮躁”、“追风”、“从众”的风气,这也反映到教育工作之中。人们似乎习惯用耳朵听,不习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了。人家都用、都说,所以俺也用,俺也说,不管它正确、恰当与否。而创造这样的课堂语言的人,可能想体现个人的语言风格,有点标新立异(如果太标新立异了,或太追求华丽和别样了,就容易离真理、真谛远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青年教师向名师学习,甚至崇拜名师,这无可厚非。问题是向名师学习什么,千万别没有学到名师的真经,却学了一些名师的毛病,上演“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喜剧。盲目崇拜名师是不足取的,甚至会失去了自我(当今让人崇拜的名师不是太多),对名师的教学也要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思考,哪些是可学的,有普遍意义的,哪些是她的纯个人的语言“风格”,如果把她纯个人的语言“风格”学过来,就有点“四不像”,不伦不类了。再说,向名师学习,关键不是学她的“语言”,不然学了皮毛,误了自己。
    注:有的教师看了我的这一博文,问我:“不让我们说这些套话,我们说什么呢?”我很纳闷,汉语言这么丰富,怎么会没有相应的词汇呢?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相应的词汇,而是说这些套话的教师,误认为这些套话很时髦,很新潮,而且很现成,所以喜欢说。我一再主张: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说有用的话,说规范的话。哪怕不时髦,不新潮。(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11期

上一页  [1] [2] 


Tag: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范文 - 教师培训提高

上一篇:课堂教学十六“无”

《“课堂流行语”的剖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