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三、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一)应试教育的音乐课堂教育回眸传统音乐课知识技能多,音乐审美少;教师表现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枯燥乏味的多,轻松愉快的少。久而久之,学生因不会学、学不会而不爱学到厌学,教师也因教不会而不爱教、厌教。(二)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 轻松、愉快,是一堂小学音乐课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教师就必须不断填充,厚积薄发。过去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是一泓清泉,“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心备课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 (三)全新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课堂是教师生命流淌的地方,学生生命创造的地方,它应该是鲜活的,充盈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为小学音乐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音乐课堂?给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音乐教育更是具有陶冶孩子们情操的功用。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音乐教师的手来翻阅的。因此,在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里
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转型,标签:音乐教学艺术论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三、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
(一)应试教育的音乐课堂教育回眸
传统音乐课知识技能多,音乐审美少;教师表现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枯燥乏味的多,轻松愉快的少。久而久之,学生因不会学、学不会而不爱学到厌学,教师也因教不会而不爱教、厌教。
(二)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
轻松、愉
快,是一堂小学音乐课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教师就必须不断填充,厚积薄发。过去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是一泓清泉,“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心备课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三)全新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是教师生命流淌的地方,学生生命创造的地方,它应该是鲜活的,充盈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为小学音乐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音乐课堂?给孩子们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音乐教育更是具有陶冶孩子们情操的功用。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音乐教师的手来翻阅的。因此,在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里,音乐教师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民主
苏霍坶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2、强调审美
3、实事求是
4、情感积极
比如,我校执教老师董艳,在闲谈中我了解到她 2003年所讲的
省级优质课,当时由于是室外体育课,天气晴朗,学生们做完活动后,汗流浃背,她就随机应变的问了一句:“同学们感觉怎么样?”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爽”!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既道出了开心又表达了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正是她这不经意的一问,和学生精彩的回答不正体现了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吗?也成为这节课的最亮点,
5、回归生活
6、师生互动
7、综合得体
例如,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上唱歌课《长江之歌》时,教师不仅拿出地图与学生仔细分析讨论长江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流经多少个省市,全长多少千米,出口在什么地方,与世界著名的尼罗河、亚马逊河的长度相比排名第几,等等,而且又讲了历史上关于长江的荣辱兴衰,诗人杜甫、李白等写了哪些咏长江的诗句,1998年夏天的抗洪大战,三峡大坝的伟大工程,共移民了多少人等等,继而让学生观看了电视片《话说长江》片段,还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接着介绍了《长江之歌》的词、曲作者,进而分析歌曲主题思想和曲式结构……然后学生听了一遍歌,唱了一遍曲,下课铃就响了。下课后一位学生对他说:“老师,你讲的课比我们地理老师讲得还要好。”而这位老师还微笑地回答:“是吗?谢谢!”所以,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
8、密度合理
9、坡度适宜
10、角度全面
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有一位种植苹果的农场主,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美,无污染,畅销市场。有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成熟的苹果打得遍体鳞伤,惨重的经济损失在所难免。然而,智慧的农场主突破常规思维,抓住苹果上的疤痕作文章,从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拟了一则独特的广告,不但使伤痕累累的苹果极为畅销,而且,后来的经销商还专门请他提供带有疤痕的苹果。广告是:“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风味独特,无污染,请认准它特有的冰雹疤痕标记,谨防假冒。”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高原苹果广告就像一石入水,激起了同学们一串串奇异的思维浪花。
11、节奏明快
12、促进发展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既定而又复杂的存在状态,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兴趣培养、方法灵活、突出主体、鼓励创造、因材施教、情境展开等。只有通过教师主动积极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才能日臻完善。
四、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有效互动,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基础之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以及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