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知识点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 正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

[05-10 23:53:23]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语文知识点   阅读:8545

概要:二、掌握系统的知识 1.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这主要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单用)和古今都用但有联系又有差 别的实词。前者如“恪”,后者如“致”。数量以多少为宜?人教社版高中语文教材列出360个,似乎还少了一 点,笔者以为不能少于500个。当然,这个词目的确定是很费斟酌的。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 典》和饶杰腾主编、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学文言常用词词典》。 2.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单音性——单音词占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 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 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近义性——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不太区分的概念,古汉语 中可能区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关于“马”的名词也在20个以上;活 用性——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做其他词类,名词可用做副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用做名 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 看来类似于写

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http://www.youer8.com
  二、掌握系统的知识
  1.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这主要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单用)和古今都用但有联系又有差 别的实词。前者如“恪”,后者如“致”。数量以多少为宜?人教社版高中语文教材列出360个,似乎还少了一 点,笔者以为不能少于500个。当然,这个词目的确定是很费斟酌的。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 典》和饶杰腾主编、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学文言常用词词典》。
  2.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单音性——单音词占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 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 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近义性——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不太区分的概念,古汉语 中可能区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关于“马”的名词也在20个以上;活 用性——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做其他词类,名词可用做副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又可用做名 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 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了解这些特点,认识这些规律,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条件。
 

www.youer8.com  3.了解常用虚词的用法。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四篇知识短文专讲文言虚词,共列32个,这是应掌握的。 虚词数量相对要少,但用法复杂,一要分清各自的特点和细微区别,二要记住其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三要清理 虚词的类别和各自的系统。
  4.掌握常见的习惯说法。习惯说法是相对稳定语句格式,掌握这些格式对阅读文言文是很必要的,如“不 亦……乎”,“若(奈、如)……何”,“何……之有”,“唯……是……”,“何(奚)……为”,“以… …为……”,“何……之……”,等。还有常用的短语,如:不啻,无虑,得无,而已,尔来,非徒,且夫, 是故,是以,何其,有间,无乃,岂特,殊不,庶几,有以,无庸,自非,等等。这要靠平时积累,也要靠复 习时加以系统总结。
  5.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主要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还有各种复句,特别是假设句、选择句、因果 句等,所用关联词语复杂,和现代汉语差别又大,要着重复习。单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如“ 如、若、苟、使、即、第、令、假、以、借、其、竟、诚、果、向”等;这些单音词又常常组成双音结构:如 若,若使,假令,借令,设使,如其,向令,竟使,等等。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关联词语。古人还是常常用“意 合法”,这就使得复句关系更为复杂。文言文读不懂,或理解有误,常常跟把复句关系弄错有关,而高考中从 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就成了“热点”之一。
  6.掌握断句、标点和语译的原则和方法。断句的基础是理解,同时也有一些可资凭借的语言标志,如发语 词,句末语助词,常见的关联词,习惯句式,排比句,对偶句,等等。能够断句,然后可以标点。这又与标点 符号的用法有关。语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标准就是“信、达、雅”三个字。在具体做法上要注意 :专用词语留而不译,省略成分适需而补,古今不同换成现代,冗余成分可以删除。近些年高考中文言文都用 选择题,翻译能力似乎不重要了。其实不然。因为达到“语译”才可算是达到真正的理解;高考题语译正误的 判断,也是从另一角度对语译水平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做一点语译的练习还是必要的。
  7.掌握主要的文言修辞手段。文言修辞,与现代汉语有不同之处,要特别留意。如:比喻,特别是不用比 喻词的“名词句”,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鼎铛玉石”、“米珠薪桂”之类;借代,像“奉洒扫 ”、“承袭茅土”、“觞豆之费”之类;互文,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类;合叙,即“并提”,像“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之类;委婉,像“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年,将拜君赐”之类。
  8.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项内容非常驳杂,既不能漫无边际地去“捞”,又不可把视野搞得太窄 。依据教材和读一般浅易文言文的需要,应该注意如下的一些内容:历法时节,历史地理,职官科举,名号称 谓,礼俗名物,人物典故,等。可以以此为纲目,以教材涉及的内容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加以整理。三、训练科学的思路
  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 毕竟没有完全丧失,这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比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军帐,得彘肩,“覆其盾 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在此之前,或许没有学过“啖”字,但它从“口”“炎”声,意义上与“ 口”有关,再联系“彘肩”、“切”等因素,是不难“猜”出“吃”的意思的。又如《谭嗣同》一文说谭“至 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觐”字较生辟,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 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判断这是去“见皇上”。
  2.利用文言句法的特点。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在这样的句子、结 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 的词性、词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无苗时 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实”与“虚”相对,意为“充实饱满”,而“浮”与“沉”相对,意为 “分量轻”。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根据排句的特点 ,空白处的省略成分可以一目了然。
  3.利用篇章语境的脉络。这是最重要的阅读理解的依据。推断词义要靠它。2001年(3+2)试题中有“子访得 之”一句,试题问“访”字的意思(列四个选项: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故事的脉络是: 李衡临死时,告诉儿子“吾州里有千头木奴”;李衡死后,他的妻子猜测“此当是种柑橘也”,他们的儿子接 下来的活动自然是“找”这“木奴——柑橘”。所以判断“访”为“寻求”是很容易的事。1996年让考生判断 “贾祸”的意思。如果考生心中有“直言贾祸”一个成语,这自然不成问题。而凭借文章脉络判断,也不太难 。前文写的是郭永“直言抗上”,这里写有人劝他“毋以此贾祸”,而他的回答又是“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 其它”,所以这个“贾祸”只能是“招致祸灾”,而不可能是“消除灾祸”。1999年有一句是“宣王与亮对渭 而陈”,试题要求解释“陈”字(选项为:陈列,阵地,阵容,列阵)。文章脉络是:诸葛亮“次渭滨”,宣 王(司马懿)与之隔河相对,“亮数挑战,懿不出”。“陈列”与战阵无关。“阵地”、“阵容”是名词,而 “对渭而陈”的“陈”应是动词(这也是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来判断的),所以只能选“列阵”。这就解决了一 个通假字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小学语文知识点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小学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汉语拼音整体认读音节

《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