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省略成分的推断也要靠语境脉络。2000年文言阅读材料说何子平“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试题让解 释“货市”(选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买入、卖出,D、卖出、买入)。故事讲的是何子平“ 事母至孝”的事。人问他“货市”之举“所利无几,何足为烦”,他就解释说“母亲连糙米都不能经常吃到, 所以自己不忍心吃白米”。这就可以看清楚:他月俸得的是“白米”而不忍吃,要吃的是“粟麦”;通过“货 市”又可得微利。由此可以明白,“货市”是两个动作,中间有省略,说全了应是“货之而市粟麦”;他要卖 了月俸的“白米”而买进较为便宜的“粟麦”。这样,再把握答案就容易了。至于代词的所指及单复数,就更 离不开语境脉络了。 4.利用文章诸因互解的关系。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文章本身的 规律,也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且以1998年高考的一段文言文为例。文中说“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 于障后察之”。“听事”怎么讲?中学课本里并没出现过。但这一段文章本身却不止一处提供了索解的条件。 前文说郑善果之母“通晓治方”,后文说“剖断合理”,“堕于公政”,这里除了
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http://www.youer8.com
省略成分的推断也要靠语境脉络。2000年文言阅读材料说何子平“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试题让解 释“货市”(选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买入、卖出,D、卖出、买入)。故事讲的是何子平“ 事母至孝”的事。人问他“货市”之举“所利无几,何足为烦”,他就解释说“母亲连糙米都不能经常吃到, 所以自己不忍心吃白米”。这就可以看清楚:他月俸得的是“白米”而不忍吃,要吃的是“粟麦”;通过“货 市”又可得微利。由此可以明白,“货市”是两个动作,中间有省略,说全了应是“货之而市粟麦”;他要卖 了月俸的“白米”而买进较为便宜的“粟麦”。这样,再把握答案就容易了。至于代词的所指及单复数,就更 离不开语境脉络了。
4.利用文章诸因互解的关系。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文章本身的 规律,也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且以1998年高考的一段文言文为例。文中说“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 于障后察之”。“听事”怎么讲?中学课本里并没出现过。但这一段文章本身却不止一处提供了索解的条件。 前文说郑善果之母“通晓治方”,后文说“剖断合理”,“堕于公政”,这里除了脉络的因素外,“治方”、 “剖断”、“公政”诸语其实都在解释着“听事”:治事,处理政事。再比如“承袭茅土”一语,后面接着就 有“位至方伯”的说法,再往后,又有“儿封侯开国”的话,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再看试题给的解释(“指 承袭公侯
www.youer8.com
的爵位”),得出正确的结论该不是难事。再看1994年的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 飨白粲。”“白粲”即“白米”,这“白米”一语上文已经出现了:“月俸得白米……”命题者还怕考生不懂 ,文后特地加注,未免蛇足。文中又有“希禄本在养亲”一句,这“亲”系指何人?上文已说得清楚:“县禄 唯以养母一身”,“养亲”就是“养母”,“亲”这里就是“母”。2000年试题中有“以资觞豆之费”的说法 ,这该是比较陌生的,但上文已有“每宴飨费千金”一句,这“觞豆之费”也就不那么陌生了。如果再加上一 点文化常识,知道“觞”即酒杯,“豆”是一种食器,理解起来也就不很困难了。这都是利用“诸因互解”的 思路。
除了“以文解文”的基本思路,还应训练“以事解文”、“以理解文”的能力。“事”,指有关的事实背 景。有时,注解中给出一些,有时则全靠读者自己平时的积累。1997年文言试题中有一句说“识者多有叔段、 州吁之讥”,如果不明白“叔段”、“州吁”是怎么回事,这一句话就弄不懂。命题者给了注解,并在注解的 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琊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在考查学生“ 以事解文”的能力。2000年的文言试题给出两段材料,内容大体一致而文字不同,命题者拟出 三道题要求学生 比较而“互解”。利用相关的文章“互解”,也是“以事解文”的一种方式。古书中有一句话说,“玉人献璞 而楚王诛之。”这个“诛”该怎么讲?讲成“杀”是不行的,因为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不曾被 杀。所以“诛”只能讲成“惩罚”。这也是“以事解文”的典型例子。
还有“以理解文”。一个词该取什么意项,一个句子该怎么翻译,等等,不仅要依据语境脉络诸因素,还 要经常考虑到一个情理、事理的因素。比如1999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的“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 ……丰足”?就一般的意义上说,两种讲法似乎都可通。但从情理上一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的意思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吏,一般地“给以供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用不着“竭身运力”。之所以要“ 竭身运力”,正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讲法,是“在家奉养母亲 ”,还是“扶助母亲理家”?这里固然有词义本身的规定性,但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在母亲,而母亲已年近八 十,如果真这样,何子平何孝之有!再看1996年的试题, 其中涉及“事理”的地方决不止一处。比如,把“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译为“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 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就明显违背事理。郭永,一县之长,怎么会亲“持兵器” 押送“警盗”呢?整段文字都在讲郭永,并未涉及其它知县;郭永“械致”的 是“警盗”,“府中”为什么要 把各知县“全都召回”呢?理由何在?目的何在?这些,都于理不通,所以仅从这个角度就可判定它是错的。 在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时,命题 者拟了这样一个选项:“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 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抛开词句本身的规定性,还单从事理上说 ,这样讲也是不通的。郭永仅是一名司法参军,是“守”的部下,说“部下”向上级“反映”自己上司的情况 或许不错,但说向朝廷“推荐”自己的上司就完全背离了事 理。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命题者为选择题设 置“干扰项”,其方法之一就是在“事理”上做文章。
四、认真学好教材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要从教材出发、要以教材为基础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费时费 力,效果也不一定好。现在实行“一纲多本”,高考命题不与教材直接挂钩,因而有人对“本”的作用产生怀 疑。其实是“离本不离纲”,而“本”总要体现“纲”的需求。近年高考文言文全都选自课外,而实际上又差 不多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2001年的试题直接考查了6个实词。“允”、“副”比较一般。“恪”有一点难度,而初中教材《制台见洋 人》中却见过它:“一直是恪遵功令,写的是小字。”“致”做“取得、得到”讲,现代汉语中没保留这个意 项,而古文中是常用义项,中学语文课本中也见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勤” 做“辛苦”讲,教材出现过多次:“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勤而无所,心有悖心”(《崤之战 》),等等;“勤”做“勤恳努力”讲,教材也见过:“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皇上 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谭嗣同》),“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海瑞传》)。“徇”做“从,曲从 ”讲,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住,如“徇私情”,“以身徇国”,就是“以身从国”,“一切都服从国家利益 的需要”;“徇”通“殉”教材中没出现过,而“殉”的本字是见过的:“吾誓与城为殉”(《梅花岭记》) 。再看知识性词语的题目。“奉洒扫”,“奉”有“承受、接受”之意,《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的“ 奉”就是这个意思;而“洒扫”一词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见过:“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用的小丫 鬟。”“先君”一词,教材也出现过:“先君子尝言”(《左忠毅公逸事》);而且“先”的这个用法,教材 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姬,先太母婢也”(《项脊轩志》)。“承袭茅土” 的仪式,在《土地》一文中提到过,课文还加了注解。只有“夜分”,在现在的教材中不曾见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小学语文知识点,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小学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汉语拼音整体认读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