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树立历史的观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 另一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 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评 价。 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比如,1991年的文言试题中有一句说:“衣服饮食,与东 宫相准”。用“现代”的眼光看,“衣服饮食”是两个词,可在古代是四个词:衣,指穿的;服,指器物,指 用的;饮,指喝的;食,指吃的。词形看错了,对语意的理解自然不可能准确。1995年的试题中有这样一句: “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妻子”、“以为”,现在都是一个词,而在这段话中都是短语:“妻 子”就是“妻和子”,“以为”就是“以之为”。“富贵”一词也需注意,在这里并不是“富和贵”、“又富 又贵”的意思,它是一个偏义复词,意在“富”而不取“贵”,因为“独擅其利”并不能提高地位,而只能使 生活变得阔绰。1989年的试题中有一句是:“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
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http://www.youer8.com
一、树立历史的观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 另一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 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评 价。
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比如,1991年的文言试题中有一句说:“衣服饮食,与东 宫相准”。用“现代”的眼光看,“衣服饮食”是两个词,可在古代是四个词:衣,指穿的;服,指器物,指 用的;饮,指喝的;食,指吃的。词形看错了,对语意的理解自然不可能准确。1995年的试题中有这样一句: “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 为富贵哉!”“妻子”、“以为”,现在都是一个词,而在这段话中都是短语:“妻 子”就是“妻和子”,“以为”就是“以之为”。“富贵”一词也需注意,在这里并不是“富 和贵”、“又富 又贵”的意思,它是一个偏义复词,意在“富”而不取“贵”,因为“独擅其利”并不能提高地位,而只能使 生活变得阔绰。1989年的试题中有一句是:“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这里的“足以”、“霸 王”,用现代的眼光看自然都是一个词,可实际上各是两个词,“足以”是“足/以之”的省略,“霸王”是 动词,是“称王称霸”的意思,看成一个词还是看成两个词,意思相差很远。还有通假字。缺乏历史观念,没 有“通假”意识,就感觉不到,发现不了,自然也就不会去想,去查,包括 语文教材的注解上都有这样的错误 。比如,“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教材注“前”为“以前”,句 解为“以前因投降匈奴和死去的……”这连语法都不通。其实,“前”是“翦”的通假字,是“除去”的意思 。这就是以今例古的错误。1996年的试题中也出现了通假字:“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 缪为好言荐 之朝。”这里的“缪”就是“谬”的通假字,意为“假意地”。看不出这个通假字,对文意的理解就会“隔一 层”;如果以此为测试点,那就更容易失分。
看不到古今差异,也会直接把词义弄错,特别是古今同形词。2001年“三南”的试题中有一句:“诸侯或 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这里的“或”易误为“或、然”之“或”,“连”易误为“连接”之“连” ,而“稍”更易误为“稍稍、稍微”之“稍”。这是读文言文最易陷入的误区。除了知识的问题之外,“观念 ”起了很大的作用。《辞海》的编者们该是很博学的了,但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睡”这个词,《辞海 》举《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一句为例,解释为“睡觉”。这 也是一个以今例古的例子。说“睡觉”,在秦汉时一般用“寝”;“睡”则是“打瞌睡”的意思。
缺乏历史观念,对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视而不见,或者理解错误。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中对 坐次的记述。没有历史观念的人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会怪讶司马迁太罗唆。但以历史的眼光看,这些记述决不 是多余的,而是具体地表现出项羽的骄横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刘邦的隐忍之功。1992年的文言试题中 说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这一句话,如果不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 看,恐怕就不大好理解。2002年讲何子平的孝道,2003年讲郑善果之母的训子之道,都涉及到 古人的观念问题 ,都需要一点“历史的眼光”。
古今词义有很大差异,忽略这一点就会犯错误;但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不善于利用它们之 间的继承关系也是愚蠢的。古汉语一个单音词的几种意义,往往分别包含在由它组成的现代汉语的几个双音词 中。如“书——书信、书写、书籍”,“疏——稀疏、疏远、疏通、奏疏、注疏”,等等。我们就可以运用这 种联系来推断文言词义。比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要解释其中的“规”字,就可以先联想含“规”的词语:规矩、规则、规劝、规划……然后分别“ 代入”“规”的位置,“规划”一词可以讲通,这就是正解。另外,有不少文言词义保留在成语之中,而成语 又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一种古今联系,也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如“负”字,它的一些意义 可见于下列成语:负(以背载物)荆请罪、负(倚、恃)隅顽抗、忘恩负(背弃、违背)义、素负(享有)盛 名、负(亏欠)债累累,等等。用已经掌握的成语与文中的词语相比照,可以更快地找到解词的根据。我们试 用这种方法来解1995年高考的第12题。这个题共考查4个实词。“A、若行事不允,或妄chēn@①怒。允: 公平。”现代汉语中有“允当、公允、平允”诸词,都可分别“代入”,可见把“允”讲成“公平”是可以的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现在常用的有“恪守、恪遵”,都是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可以 提供一点解“恪”的根据;如果知道“恪慎”一词,那就更好,可以断定把“恪”解为“谨慎而恭敬”是可以 的。“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如果想到“名副其实、名不副实”这两个成语,肯定有助于判断“ 副:符合”是正确的。“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含有“致”的双音词很多,如“精致、景致、引致、 招致”等。名词、形容词显然无法“代入”;就动词看,代入“导致”一词也是不通的。“导致”是“引起” 的意思,而且一般指引起坏的结果。代入“招致”、“致使”等动词也不通。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致”在此 处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大概没有保留下来。实际上“致”在这里应该解做 “求得”、“得到”。四个词有三 个可以利用古今词义的联系进行思考,说明这种联系的普遍性。
“历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它的形成需要以知识为基础,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强化。这是复习 、应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1] [2] [3] [4] 下一页
Tag:小学语文知识点,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小学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汉语拼音整体认读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