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知识的根据,它也是培养语感、训练思维的凭借。语感, 是对语言的一种直接感受能力。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凭借的常常是语感,而不是明确的理性思维,语感强的人 ,用不着做什么语法分析、逻辑推断,而能“直觉”地把握语意,体味情调,分出正误以至优劣。所以,培养 语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而语感的形成,又只能靠阅读的实践,特别要靠精读的实践。我们强调学好 教材,就包括着要“读”好教材,要诵读,熟读,好的篇章要能背诵。前面我们还专门提出要“训练科学的思 路”,这思路的训练也是要靠学习教材来进行的。 下面举出《屈原列传》(见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开头的两小段,具体说说如何积累知识,如何训练思路, 同时也涉及“历史观念”的形成,语感的积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 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 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
初三语文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标签: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http://www.youer8.com
教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知识的根据,它也是培养语感、训练思维的凭借。语感, 是对语言的一种直接感受能力。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凭借的常常是语感,而不是明确的理性思维,语感强的人 ,用不着做什么语法分析、逻辑推断,而能“直觉”地把握语意,体味情调,分出正误以至优劣。所以,培养 语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而语感的形成,又只能靠阅读的实践,特别要靠精读的实践。我们强调学好 教材,就包括着要“读”好教材,要诵读,熟读,好的篇章要能背诵。前面我们还专门提出要“训练科学的思 路”,这思路的训练也是要靠学习教材来进行的。
下面举出《屈原列传》(见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开头的两小段,具体说说如何积累知识,如何训练思路, 同时也涉及“历史观念”的形成,语感的积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 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 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读第一句就要注意到,“屈原者,名平”,“原”是什么?是他的“字”。而且,“平的地面”为“原” ,由此看出古人“名”与“字”在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楚之同姓 也”,很容易误解成楚王也姓“屈”。注解 说“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这是注而未明。但我们可以意会到“屈”是“氏”,而不是“姓” ,楚国王族姓“芈”。先 秦时期,“姓”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它标志一个
www.youer8.com
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 为“生”,又由于在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所以加“女”字边,写作“姓”。而“氏”是家族的标记,以什么 为“氏”就有不同的办法,“屈”就是以封地名为“氏”。后世说的“姓”一般就是先秦所说“氏”。这是知 识,也是一种历史观念。这两段中,有些词要格外注意,如“害”(嫉妒)、“属”(zhǔ,写作)、“伐 ”(自夸)等。还有“接遇”、“造为”、“宪令”都是同义、近义词连用,两个因素可以“互解”。
这两段文字中有两个地方都容易以今例古,囫囵过去或者弄错。一是“出”与“入”,这两个字太熟悉了 ,谁都不会感到理解上有困难。其实这里有误区。这不是一般“进入”、“走出”的意思。古文中“出”、“ 入”相对,一般指国内、国外,或家内、家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这都是明证。本文中实际是说屈原“在国内”和“在国外”内政 、外交两方面的活动。这正是“王甚任之”之“甚”的具体表现。再一处是“夺”跟“与”。课本注“夺”为 “夺取”、“与”为“给”,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问题:起草宪令是国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上官大夫“夺取”它干什么?这不是过于莽撞而毫无意义的举动吗?其实,在文言文中,“夺”和“与”都 还有另外的常用义:“夺”即“削除”,“与”即“赞成”。屈原写的宪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 之后觉得有的条文与己意不合(或许是故意挑衅),要求“削除”,屈原“不赞成”,于是上官“谗之”。这 才合乎人情,顺乎事理。当然,这里又有一个观念问题:没有历史观念,习 惯于以今例古,就不会“发现”问 题,当然也就无从解决问题。
如果这样阅读,教材所发挥的作用就大了
上一页 [1] [2] [3] [4]
Tag:小学语文知识点,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小学语文复习知识点,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小学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汉语拼音整体认读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