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70、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P113)答:(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7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20)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72、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P122)答:(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73、简述学习策略的分类。(P122)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
70、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P113)
答:(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7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20)
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72、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P122)
答:(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73、简述学习策略的分类。(P122)
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74、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P133)
答: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39)
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8、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
www.youer8.com
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9、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1、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P146)
答:(1)环境;(2)智力;(3)个性。
8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P147)
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83、简述创造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P147)
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4、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P148)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85、简述态度的实质及其结构。(P152)
答:态度是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86、简述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P153)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教育范文 - 教师资料
上一篇:江苏省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