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研究背景就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来看,有两个难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是文意兼得,二是自悟自得。前者是体现阅读教学基本规律、本质特点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讲,它涉及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的程度。据此,我就阅读教学中的文意兼得这一难题作为这次在崇仁路小学参加“国培”课例研究的内容。所谓“文意兼得”,我的认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近20年,大都是着力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学习语文,重视煽情,阅读课上得绘声绘色,但到习作,学生还是老生常谈。这种状况,让我困惑。文意兼得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一是难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还要领悟到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弄明白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什么。从语文的内容到形式,都要认识得非常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去发
《圆明园的毁灭》课例研究,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http://www.youer8.com一、研究背景
就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来看,有两个难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是文意兼得,二是自悟自得。前者是体现阅读教学基本规律、本质特点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讲,它涉及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的程度。据此,我就阅读教学中的文意兼得这一难题作为这次在崇仁路小学参加“国培”课例研究的内容。
所谓“文意兼得”,我的认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近20年,大都是着力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学习语文,重视煽情,阅读课上得绘声绘色,但到习作,学生还是老生常谈。这种状况,让我困惑。文意兼得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一是难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还要领悟到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弄明白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什么。从语文的内容到形式,都要认识得非常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课文的深刻、独特之处。这需要教师去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它考量教师的功底。二是难在文和意的有机统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将感悟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和领会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策略、经验。如果在教学中让人感觉到某一部分、环节的教学,既是在感悟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又是在领会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这才称得上“有机统一”,这才称得上真正发挥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上。是直接教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就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我主张,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方法、策略,或是暗示,或是搭桥,或是铺垫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品读,在品味到语文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自主发现的快乐,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理解、思维喜悦。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合作团队:
“国培”成员:胡座平 肖慈昪 冉述英 万兴平
专业引领人员:余国卿
2、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执教老师:第一课时,肖慈昪 冉述英;第二课时,胡座平 万兴平。
3、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 两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研讨 教学反思 理论聚焦
三、行动回顾
【课前研讨】
12月18日,我们的导师余国卿主持召开了研讨会。会上,落实了课例研究的三个切入点:一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 体会表达效果;二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换词、去掉词语体会表达效果;三是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先总后分、过渡的写法。同时,重点突破写毁灭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辉煌这一写作特点。
【两次备课】
1、个人备课:我们小组确定先由我个人备课。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这课书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比较难以协调的。一般的教师可能将课文第二部分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实,这篇课文教学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于痛的边缘”。对于这样的课文,与其让我们的学生陶醉在曾经的辉煌里,不如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总之,《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我确定了先谈第一段,接着谈结尾段,然后谈中间的思路。
2、集体备课:12月19日,余国卿导师组织了集体备课。大家根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大家认可了我的设计思路;其次解决了我个人的困惑:课堂中如何落实文意兼得;集体备课中也产生了分歧:是否需要安排学生写?这节课如何落实写?
【教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媒体】
课件、学生搜集圆明园资料
【教学过程】
www.youer8.com课前活动:利用图片,老师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激情介绍恩施。
一、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抓题眼。
2.找准课文写圆明园毁灭的段落。
二、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学习第1、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主要意思。
2.抓“不可估量”体会损失巨大,激发学生情感,给“不可估量”换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3.翻开历史,我们再去目睹侵略者的暴行,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5.结合句子、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6.播放视频,激发情感。
(1)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