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培训提高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正文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培训提高   阅读:8882

概要: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是幽默。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读师范时却喜欢上了,为什么?因为教物理的滕老师课讲得生动,说话非常幽默。还有教代数的程老师也很幽默,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上得十分有趣。我当了老师以后,也力求像这两位老师一样讲话生动一些,幽默一些。在教学中,我还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化解各种矛盾。我以为,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实验证明,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标签: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http://www.youer8.com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是幽默。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读师范时却喜欢上了,为什么?因为教物理的滕老师课讲得生动,说话非常幽默。还有教代数的程老师也很幽默,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上得十分有趣。我当了老师以后,也力求像这两位老师一样讲话生动一些,幽默一些。在教学中,我还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化解各种矛盾。我以为,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实验证明,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只是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二、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www.youer8.com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是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什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同志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验证明了的。”学语文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吕先生还说:“看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都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 
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
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它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吕叔湘先生还说过,他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自己读,自觉地读是多么重要。
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柳斌先生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东西,比如词语的意思,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难说清楚的,也没有必要说清楚。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说过:“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没有了。”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的。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虽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我还是一个个查词典,一个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虽然,我给学生只有一碗水,但我总是把自己这一桶水盛满。我使用过的教本,总留下我读过的密密麻麻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是自己的书)。我这样做,也要求学生这样做。现在我常常只两三遍就能把课文读得较好,大概与我的生活阅历的丰富,爱好的广泛,情感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但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三遍两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文教师(也是其它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总结,教师培训计划教育范文 - 教师培训提高

上一篇:名师的20条教学经验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