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正文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03-24 19:31:37]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阅读:8541

概要:师:这时,戴嵩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同桌分角色练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可边读边配上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师: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生: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生:您以后可 www.youer8.com要仔细观察,不要再画错了。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生:你可真细心,连两牛相斗的情形都观察得这么清楚。生:你可真大胆,敢向大画家提意见。师:一个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师:我们快来看看戴嵩的《斗牛图》,看看是不是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学生边看边发表意见。)师:戴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一个小牧童的意见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 4、学习第一自然段:师:(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夸夸他?(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那么多人欣赏呀,谁再来读读?(指名读)师:我们一起夸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标签:小学语文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http://www.youer8.com

    师:这时,戴嵩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同桌分角色练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可边读边配上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师: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生:您以后可

www.youer8.com 要仔细观察,不要再画错了。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生:你可真细心,连两牛相斗的情形都观察得这么清楚。

    生:你可真大胆,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师:一个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我们快来看看戴嵩的《斗牛图》,看看是不是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

      (学生边看边发表意见。)

    师:戴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一个小牧童的意见也是如此,再加上他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

  4、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夸夸他?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那么多人欣赏呀,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夸夸他吧。

      (齐读)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师:现在你觉得课题这样写还合适吗?为什么?

  生:应该把“牧童”写得大,“画家”写得小。因为牧童虽然是个孩子,也没读过多少书,却很善于观察,还敢当着那么多的人指出大画家的错误,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应该把“牧童”和“画家”写得一样大。因为他们都很了不起,一个很勇敢,一个很虚心。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我该听谁的呢?

  生:老师,还是应该写一样大,因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

  师:谢谢你的建议,你们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教师改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画家和牧童,他们的勇敢、虚心都值得我们学习。戴嵩特别喜欢画牛,我国现代还有很多画家像他一样以画动物而闻名,我们一块来看看吧。

    (配乐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

  师:同学们下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看看还有哪些像他们这样了不起的人,在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是一个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课堂。当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时,没有老师的硬性评判,只有同学们认真品读后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他们都很了不起,应该写一样大。)


【板书设计】

21、画家 和 牧童

                                            虚心 敢提意见

                                                 了不起

上一页  [1] [2] 


Tag:小学语文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上一篇:《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