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2.理解李白诗歌所表达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及对友人的难舍之情。学习重点:1.抓住具体可感的意象,体会诗人送别诗的情感。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1.理解李白诗歌所表达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及对友人的难舍之情。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2.诗文中有动词吗?动词有“横”、“绕”、“征”、“挥手”3.这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白水绕东城”,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4.本文的表现手法呢?(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
17. 李白诗二首导学案,标签:六年级语文课程同步学习,http://www.youer8.com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2.理解李白诗歌所表达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及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学习重点:
1.抓住具体可感的意象,体会诗人送别诗的情感。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1.理解李白诗歌所表达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及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2.诗文中有动词吗?
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3.这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白水绕东城”,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本文的表现手法呢?
(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三、拓展
认真品读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萧萧班马鸣”中的“意” “情”和 “鸣”请你发挥想象将其具体化意为何,情为何,鸣什么?采用第一人称口吻。交流
小结: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
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月下独酌
一.李白的处境: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二.诗文赏析: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5.
板书设计
送友人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月下独酌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作业布置:
1.背默古诗二首
2.将送友人改写成记叙文。
3.为李白书心中苦闷与孤寂但不失诗人特色。
教学过程:
送友人
一、自学古诗:
1.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互助完成自学任务
在解决字的音意情况下
写出体裁、题材;采用意义画法画出诗歌的节奏;找出押韵;标出轻重音;在相关诗句下标记是的情感;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来品词问句。
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同时可找某位同学将本诗歌写作背景提供给大家。
2.反馈:
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完成自学任务。
二、学习诗文
1.诗文中有哪些意象?
白水、青山、孤蓬、浮云、落日、斑马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效果?
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
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