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日记» 正文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日记

[04-02 12:34:1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8668

概要:20xx年11月27日星期一小雨转晴 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探索活动 去乡镇听课。偶而遇见一位年轻、精神的老师,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今天上午的情形就是这样。 他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探索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教师的语言极为凝炼,几道口算题过后,开门见山引出课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接下来,利用老师课前发给学生的探索卡,开始了探索规律的过程。探索卡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两组算式,一组为6÷3、60÷30、600÷300、6000÷3000,另一组为8÷4、24÷12、160÷80、480÷240,先计算这两组算式,再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试着写一写;第三步:运用你发现的规律,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看到这样明晰的三步,我暗暗为设计者的别具匠心高兴:规律教学的路子,看来教师是熟透于心的,如此大胆地放手,也真难得。 学生开始填探索卡,教室里安静得很,一点声音没有。探索的空间和氛围在教室里弥漫,在落后的乡村小学,这样的情境着实让人感动。 交流的时间到了。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第一组得数都是2,第二组得数都是4; 我发现了除数一个比一个多一个0。 学生中间呈现出的,大多是这种浅层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日记,标签: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http://www.youer8.com
20xx年11月27日星期一 小雨转晴
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探索活动
去乡镇听课。偶而遇见一位年轻、精神的老师,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今天上午的情形就是这样。
他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探索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教师的语言极为凝炼,几道口算题过后,开门见山引出课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接下来,利用老师课前发给学生的探索卡,开始了探索规律的过程。探索卡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两组算式,一组为6÷3、60÷30、600÷300、6000÷3000,另一组为8÷4、24÷12、160÷80、480÷240,先计算这两组算式,再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试着写一写;第三步:运用你发现的规律,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看到这样明晰的三步,我暗暗为设计者的别具匠心高兴:规律教学的路子,看来教师是熟透于心的,如此大胆地放手,也真难得。
学生开始填探索卡,教室里安静得很,一点声音没有。探索的空间和氛围在教室里弥漫,在落后的乡村小学,这样的情境着实让人感动。
交流的时间到了。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第一组得数都是2,第二组得数都是4;
我发现了除数一个比一个多一个0。
学生中间呈现出的,大多是这种浅层次的结果。作为听课者,我先是失望,接着是不理解,再静下心来想,便明白了:四年级孩子,思维明显还停留在浅层,停留在直观的表面上。很少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索――为什么商都一样。
规律没有发现出来,应用便谈不上了。教师有些急躁地引着学生一步步地比较、发现,几乎是自己将结论呈现了出来。整个探索过程草草收场。应用规律的过程当然不再成功。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教师的设计本意是好的,为什么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如此失败的状况?
细细思量,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类现象。我们设计了完美的探索活动,却没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探究能力。在学生思维水平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时,所有的设计便成了空中楼阁,好看而不实用了。
应该给学生设计怎样的探索活动?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使“探究”成为形式?
在本节课中,如果学生的水平恰好可以达到教师预料的程度,探索发现出一切,那么这节课应该是相当精彩的: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成了探究的主体,经历了数学发现的全过程,且总结出了规律。但事实不是这样。
当学生的探索发现出现障碍时,课堂如何进行?教师如何处理?是继续按预设的路子走,还是适当调整策略、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往下进行?本节课中,在学生发现商不变的表象后,如果教师能适时作以调整,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我想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不难。只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走一点所谓的弯路,但孩子还是能体验到真实的探究过程的。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说。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拐杖,给予适当的扶助和指导,而不能完全地袖手旁观。探索活动中,有时更需要这种拐杖的作用。
20xx年11月29日星期三 晴
大智慧大课堂
上午,在某一乡镇听课。走近三年级二班,等在门口的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男老师。年龄在四十上下,个子高高的,穿一身朴素的衣服。朝他看过去,与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眼中没有那种常见的拘谨与紧张,倒是多了几分坦然。
在教室后面坐下,他走过来,对我说:“我制了个课件,可这台电脑放不出来。不讲那一课了,上前面一课吧,学生也没学。”――他是从别的学校赶来,用中心校的学生上课。“本来要不讲的,可人家说不讲会扣分,我还是上上吧。”
这种情况常见。上课之前,总有老师介绍些意外情况,比如准备不足、心理紧张等等。我不以为然。心想,这节课又要划入“平常”的行列了,什么都没准备啊。
开始上课。
喜欢小猴子吗?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
有人用口算,有人用竖式。仔细地听口算者将思路说清,又请列竖式的将竖式递给同桌看一看。然后请几名学生板书出自己的竖式。
五花八门,什么样的竖式都有。黑板上写下的,一个是乘法竖式,一个是错误的除法竖式,另外两个才是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来,请他们说说怎么想的。列乘法竖式的那位,是个言语木讷者,什么也说不出。“大家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学生纷纷摇头。“老师知道他怎么想的:因为24×2=48,所以48÷2=24,做除法想乘法,是一种好方法。”那位学生欣慰地坐下,我也替他出了一口气。
再看错误的竖式。做错的人将除法的商写在了下面。“你是怎么想的?”教师侧耳聆听,那个孩子怯怯说来――也有他的道理。教师给予了肯定,又指出他些微的不足。
正确的两个,当然是由学生说,说得颇好。
第一个例子处理完了,轻松自然。“看到两只小猴子在分桃子,又有一只小猴子跑过来了,这时候,该怎么分呢?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计算48÷3的竖式出现困难,教师便在黑板随手画出了四个篮子和篮子外几个桃。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然后继续研究竖式。
交流的时候,除了口算的方法,又出现了多个竖式。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竖式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先看一看,他们写的跟你一样吗,不一样的再上来写,好吗?只要是不一样的想法,都可以写上来。”黑板上趴满了孩子,一个个写得兴致盎然。
仍是一个个处理。所有出现的可能,都走进了老师和同学的思维中,清晰了然。
“通过帮小猴分桃子,我们学会了列竖式计算除法,小猴子们高兴地回家了,回家干什么呢?要做作业。”教师板书四道算式。“你愿意帮它吗?随便找两道,算算看。”
干净、简单的语言,体现出了十足的数学味。
真喜欢这种感觉。
上完了课,再看台上那位沉默的老师,不知怎么,在他身上看出了一种大家风范。
想想看,课前什么准备也没有。随手拈来的一节课,却上得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对所学知识清楚了然。这需要怎样的功底?看似轻松平淡的课堂背后,是教师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深厚的基本功。

[1] [2] [3]  下一页


Tag: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