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新汶街道良庄实验小学 范婧 课 题第二课时 歌曲《乃哟乃》欣赏《杵歌》教学目标1、学生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2、欣赏《杵歌》教学重点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教学难点用茶杯、碟子、碗或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教具准备风琴、录音机、录音带、茶杯、碟子、碗、打击乐器导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乃哟乃》1、学生齐唱《乃哟乃》2、分组演唱《乃哟乃》3、指名学生演唱歌曲二、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为歌曲《乃哟乃》伴奏1、教师先示范演奏2、学生试为歌曲《乃哟乃》伴奏3、学生自己演练伴奏4、指名学生展示演奏5、学生齐唱《乃哟乃》指名学生伴奏三、请同学们试用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四、欣赏《杵歌》:扩展资料:杵歌——民间劳动歌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舂米就是把谷粒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或者捣碎)且歌且舞的舞蹈形式,有“杵音”“杵乐”“杵舞”等称,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曲调结构短小,节奏规整,音域不宽。杵歌中,大多数是辅音(即哎、呀、鲁、耶等等此类字符),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
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标签: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小学音乐课教案,http://www.youer8.com新汶街道良庄实验小学 范婧
课 题 |
第二课时 歌曲《乃哟乃》欣赏《杵歌》 | ||
教学目标 |
1、学生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2、欣赏《杵歌》 | ||
教学重点 |
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 ||
教学难点 |
用茶杯、碟子、碗或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 | ||
教具准备 |
风琴、录音机、录音带、茶杯、碟子、碗、打击乐器 | ||
导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复习《乃哟乃》 1、学生齐唱《乃哟乃》 2、分组演唱《乃哟乃》 3、指名学生演唱歌曲 二、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为歌曲《乃哟乃》伴奏 1、教师先示范演奏 2、学生试为歌曲《乃哟乃》伴奏 3、学生自己演练伴奏 4、指名学生展示演奏 5、学生齐唱《乃哟乃》指名学生伴奏 三、请同学们试用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 四、欣赏《杵歌》: 扩展资料: 杵歌——民间劳动歌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舂米就是把谷粒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或者捣碎)且歌且舞的舞蹈形式,有“杵音”“杵乐”“杵舞”等称,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曲调结构短小,节奏规整,音域不宽。杵歌中,大多数是辅音(即哎、呀、鲁、耶等等此类字符),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味。 “杵歌”源于劳动生活,舂粟多在室内地面挖一臼形洞,底铺盘石,将粟谷倒入,用两头粗中间细,长约2米余的木杵舂米,后来逐渐发展为多人表演的歌舞。舞时,由于杵之长短,粗细不同,舞者用力或轻或重,从而形成一组天然的木石乐音,而且用称作“塔刊”的竹筒乐器击地声作为伴奏。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交错敲奏,忽聚忽散,错落有致;时而踏地、轻摇,时而左右摆动,优美委婉的歌舞,和着天籁般的杵音和竹筒声,相得益彰,美妙之极。 1、初步欣赏《杵歌》,放录音。 2、教师简介高山族的知识。 这是一首高山族妇女舂米劳动时所唱的一种民歌。 高山族(宝岛原住民),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又称“原住民”、“山地人”。 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身着传统服装的鲁凯族男子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3、认真欣赏:放录音,学生可根据歌曲做舂米的动作。 五、教学评价: 1、能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2、能随音乐做舂米的动作。 |
|||
板 书 设计 |
杵歌 又称舂米歌 源于劳动生活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