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1、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的动机;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1982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加强理解;进行有效的练习。19823、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训练。19924、 讲述的三种表现形式:诠释性讲述、描述性讲述、说明原因性讲述。20025、 讲述的一般程序步骤(阶段):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20026、 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讲述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体倾向。20027、 对话策略的特点: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20128、 对话策略的形式:问答和讨论。20129、 问答(提问)策略由发问、侯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组成。20130、 指导策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初中教师资格考试),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21、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的动机;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198
2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加强理解;进行有效的练习。198
23、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训练。199
24、 讲述的三种表现形式:诠释性讲述、描述性讲述、说明原因性讲述。200
25、 讲述的一般程序步骤(阶段):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200
26、 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讲述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体倾向。200
27、 对话策略的特点: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201
28、 对话策略的形式:问答和讨论。201
29、 问答(提问)策略由发问、侯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组成。201
30、 指导策略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203
31、 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研究活动主题;制定学生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法组织形式);学生活动提供条件的提供;自主活动的引入;自主活动的促进;成果交流的组织。203-204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1、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210
2、 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221
3、 学习压力:是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222
4、 研究发现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四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210
5、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211
6、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校园暴力触目惊心;青海年色情犯罪严重;青少年侵犯财产为目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211-212
7、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原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会规范失控;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人口流动问题);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四过现象: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212-215
8、 学习压力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压力源),二是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压力体验),三是个体的反应(压力反应)。222
9、 导致学习压力及其影响后果的成因: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素质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有两个:分流教育制度和家庭。在我国分流点有两个:初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学。224
10、 如何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一是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转变(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为培育学生丰富的人性,还
www.youer8.com 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变革学校生活还涉及到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二是学校教育要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辩证关系;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三是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229-233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 班级组织定义: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239
2、 班级组织发育的三个阶段:一是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三是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三是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239-240。
3、 非正式班级组织有三种类型:亲社会型;自娱型;消极型。242
4、 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所有学生获得发展;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师生交往的多面性;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办量来组织班级活动。245-246
5、 班级组织的功能: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班级组织的个体功能: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社会技能的发展。);满足需要的功能;论断功能;矫正功能。247-248
6、 班级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是: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249-251
7、 衡量一个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群体目标导向的新社会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水平;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25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