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初探 ——“主体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 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总结 由大足县教研室承担的“主体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已实施近两年。作为一名边远农村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方面结合边远农村实际进行了深入、仔细、全面的探讨,经过两年的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我在“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探讨”中的实验情况和心得体会总结于后: 一、边远农村学生家庭及社会现状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全部处于边远农村,而整个边远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村民整体水平和思想素质较低。据我一个多月的调查表明,学生中家长是大专以上文化的没有,高中文化的仅占5%,初中文化的占50%左右,而只有小学文化的占45%。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方法,从而导致了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产生的种种弊端。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正确、科学、行之有效地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部分采取的是训斥、责骂、欧打、罚跪、饿肚等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和野蛮方式。
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初探 ——“主体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初探
——“主体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
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总结
由大足县教研室承担的“主体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研究”课题已实施近两年。作为一名边远农村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方面结合边远农村实际进行了深入、仔细、全面的探讨,经过两年的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我在“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探讨”中的实验情况和心得体会总结于后:
一、边远农村学生家庭及社会现状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全部处于边远农村,而整个边远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村民整体水平和思想素质较低。据我一个多月的调查表明,学生中家长是大专以上文化的没有,高中文化的仅占5%,初中文化的占50%左右,而只有小学文化的占45%。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方法,从而导致了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产生的种种弊端。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正确、科学、行之有效地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部分采取的是训斥、责骂、欧打、罚跪、饿肚等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和野蛮方式。同时,由于边远农村学校环境、条件、待遇较差,教师流动性大,安心工作的不多,课程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教师大都注重语文、数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及评价。为了试图改变这种现状,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之路,我才积极参与了县教研室的这个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收获。
二、联系实际,通过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实事求是”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精髓,用它来指导边远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边远农村的学生与城镇及农村中心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单纯、简单、见得少、可塑性极强、心灵承受力极差,若思想教育得当则罢,否则很容易使其走入误区,走向极端。故必须先了解这一实际,才能选择、制订、实施正确、科学、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手段、策略。因此,结合边远农村实际,我确定了通过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策略。“一个中心”即以思想品德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抓学生的即时教育和对家长的事实、说理教育。
1、以思想品德课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认知品德。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战场。那么,如何既要依据大纲、教材,又要结合边远农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呢?通过两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策略:
(1)以创设学生生活实际情境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所实验的学生全部住在边远农村,他们最熟悉的是关于农村的现实生活,如果生搬硬套教材来上思品课,有时是无法调动学生体性的。因此,我便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农村生活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在《勤俭节约》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端出一碗米,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这白生生的大米是怎样得来的吗?由于学生都身在农村,十分熟知米从何而来,于是纷纷举手回答。我便顺势请数位同学回忆大米的由来经过,许多学生都十分详细地描述了泡种、耕田、平坝、洒谷、盖膜、插秧、施肥、除草、收割、晒晾、打米等步骤和所需的时间、付出的心血。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当我们面对这些通过长期、艰苦的劳动才换来的大米时,心里应怎么想,行动会怎样做?这样一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回答、主动表态,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以“卖关子、猜作法”为手段,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边远农村学生,对思品课更是好奇喜欢,每当一上思品课,他们都会首先拍手欢迎。那么,如何始终让学生保持这份好奇,永远主动地参与思品课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卖关子、猜作法”的手段进行,效果很不错。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出示本堂课课题后,故作神秘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老师会怎样上这堂课吗?猜中的有奖!虽只短短的一问,却让学生好奇心大起,兴趣大增,纷纷猜测老师会举什么样的事例,会怎样上,借此良机,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抽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再适时点拨、说理、教育,一堂课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就完成了。如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我就这样提问,引导学生讨论、猜测,结果学生们讨论出来的远比我设计的多,有的猜我会举孝敬父母的例子来上,有的认为我会举不孝敬父母而没有好结果的例子来上,有的预测我会用古代的例子,有的则直言我会用现实生活中的,更有甚者,居然会认为我会用学生自己长大后不受后代孝敬来上这一课,结果,该堂课上得非常成功。
(3)以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自编自演事例为催化剂,深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生是为了让学生会学、会做、会说、会想、会创造,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在思品课教学中经常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题假设一种情境上台表演,然后说出创设这种情境的原因和目的,请全班学生评价,这样,就打破了以往那种非要让老师引导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如我在《待人宽厚》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示题后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创设出关于待人宽厚方面的事例来上这一堂课?结果,学生们创设出了诸如下课时别人碰倒自己的文具、看电影时别人错坐了自己的位置还向自己发火、“六一”自己穿的花裙子被洒上了墨水等生动活泼的情境,并且在台上表演得活灵活现,从而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待人宽厚带来的欢乐。
2、紧抓、狠抓、常抓对学生的即时教育和对家长的事实、说理教育,进一步完善课堂外的品德教育。
毕竟,小学思品课一周只有一节,对学生的教育时间太少,因此,我非常注重学生课外的即时品德教育和对家长的事实、说理教育,因为这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不可忽视。
[1] [2] 下一页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浅议思品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边远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评价初探 ——“主体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