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内容摘要: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难题: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跨越性很大;教材编写远离学生生活;课堂教学形式局限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内容在不同年级重复、交叉出现,很难把握教学的深度。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1、化抽象为具体,用大量的课外资料补充来为学生完整把握教材内容搭建阶梯。2、大胆舍弃,适当改变,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探究内容。3、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整合。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理智处理重复内容。 关键字:品德与社会 教材使用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新课程结构中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设立实施已经5、6个年头了,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我常常犯难:有时一节课的内容就几幅图片几段文字,内容少, 40分钟的课怎么上下来呢?有时的内容又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占有的相关知识很少,上起课来很是费劲。更有的一节课内容跳跃性很大,很不容易贯穿起来。。。。。。以上种种,着实让我感慨:这门课程真不好教。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既然是“范例
《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的几点看法,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内容摘要: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难题: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跨越性很大;教材编写远离学生生活;课堂教学形式局限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内容在不同年级重复、交叉出现,很难把握教学的深度。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1、化抽象为具体,用大量的课外资料补充来为学生完整把握教材内容搭建阶梯。2、大胆舍弃,适当改变,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探究内容。3、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整合。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理智处理重复内容。
关键字:品德与社会 教材使用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新课程结构中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设立实施已经5、6个年头了,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我常常犯难:有时一节课的内容就几幅图片几段文字,内容少, 40分钟的课怎么上下来呢?有时的内容又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占有的相关知识很少,上起课来很是费劲。更有的一节课内容跳跃性很大,很不容易贯穿起来。。。。。。以上种种,着实让我感慨:这门课程真不好教。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既然是“范例”,教师就有对其进行选择、补充、调整的权利。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实际生活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纵观《品德与社会》八本教材,我认为比较难于处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 教材所选编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跨越性很大。比如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密切联系的世界”的主题二: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教材从中国的老子、孔子到朱熹再到西方的苏格拉底等哲学家,但对每一位大家的介绍都是蜻蜓点水,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提供的内容来教,学生会觉得生僻难懂,定会提不起太大的学习兴趣。
2、 由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所限,教材提示的一些内容不适合我们进一步探索。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了解商场,学会消费”的主题一:家庭的日常消费,教材中有这样的提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旅游、参加健身活动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增加-----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农村甚至是外来打工子弟,旅游、健身等消费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他们根本无法参与到对这些消费支出的研究中。
3、 有些教学内容仅仅在课堂上、仅仅靠动用学生单纯的本学科知识是很难完成的。比如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四:我为家乡做贡献,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这个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充分的调查研究,并要具备写调查报告的能力,才能完成。
4、 有些内容在不同年级重复、交叉出现,很难把握教学的深度。比如居家安全知识,在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四年级第三单元都有所涉及,而且内容都涉及到用电、煤气等的安全常识。那么把握好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使学生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与感悟,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想解决以上难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具有不教材是从的理念;其次还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发出更加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藉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
策略一:化抽象为具体,用大量的课外资料补充来为学生完整把握教材内容搭建阶梯。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所以它不可能用有限的几页纸将丰富深邃的知识言尽,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尽可能多的占有与核心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同时精心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引玉之砖。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料。我在教学《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这一主题时,就将“孔子”、“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中外思想家的优秀代表作为重点处理对象,从孩子们熟悉的关于他们的小故事入手,从这些先贤首创、推崇的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讲开去,深入浅出,将几千年前的老圣人们拉到孩子们身边、眼前。。。。。。继而我又以“拜师中外先贤”为主题,让孩子们在网络上了解老子、孟子、屈原、朱熹,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处理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较为准确地诠释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策略二: 大胆舍弃,适当改变,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探究内容。
编写教材,往往是立足于一个较大范围的,比如我们这套教材就是以我省省会等城市基本概况为编写依据的,而使用教材者遍布于全省城市农村各个地区,所以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使用者,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以为教学服务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去开发教材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大胆摒弃那些不适合的,补充那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研究内容。例如,在学习教学四年级上册《美丽富饶的家乡》这一单元时,由于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河北唐山郊区人,于是我将各活动主题改变为“可爱的唐山”、“说说唐山的特产”、“唐山震后三十年”,这样的改变,使活动内容高度凝炼,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便于孩子们的深入研究。
策略三: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整合。
[1] [2] 下一页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用心体验 加强实践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