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品德课:走进学生内心了吗?» 正文

品德课:走进学生内心了吗?

[04-08 14:51:40]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阅读:8788

概要:[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尝试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但我们也发现品德课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是否真正进入学生的自我呢?本文针对三个案例分析其中的问题,力求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还原生活 情感体验价值引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理念为品德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自觉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生活”进入了课堂,德育的实效性正在逐渐增强。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课堂细节,我们却不难发现,课堂中的确呈现了许多来自生活的素材,来自生活的困惑,但是学生是否真的有触动了吗?品德课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自我呢? 课堂呈现:《不说话的朋友》(苏教版),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师:昨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听到了一阵急促

品德课:走进学生内心了吗?,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尝试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但我们也发现品德课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是否真正进入学生的自我呢?本文针对三个案例分析其中的问题,力求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还原生活  情感体验价值引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理念为品德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自觉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生活”进入了课堂,德育的实效性正在逐渐增强。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课堂细节,我们却不难发现,课堂中的确呈现了许多来自生活的素材,来自生活的困惑,但是学生是否真的有触动了吗?品德课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自我呢?
课堂呈现:《不说话的朋友》(苏教版),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师:昨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听到了一阵急促而尖利的声音。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生:想!
师:那好,我们就先来猜一猜。(播放“救护车的声音”)
生:我知道是救护车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请大家猜一猜发生什么事呀?
生:一定是有人出车祸了。
生:可能是有人生病了。
生:也许发生火灾了。
师:(有点着急)请大家再猜一猜,还可能发生什么事呢?
(此时,学生面面相觑……)
◆ 问题分析:来自生活的情境,却使学生陷入沉默
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学生的上述联想非常符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病、车祸、火灾,还可能是什么事呢?这可真难为了三年级的学生,怪不得他们面面相觑。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猜出“因为窨井盖被人盗走了,有人掉到了窨井里去了,所以救护车来相救”的情节,通过一个悲剧故事,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揭示课题。事实上这样的设计不但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令人感到非常茫然,难怪我们的学生会陷入沉默。
◆ 应对策略:还原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创设情景的基本原则就是还原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间接经验进行内化。当然课堂上展现给学生的生活情景,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整合和重组。但是,如果大张旗鼓地创设情境却显得面目模糊,那又有何意义呢?
在上述课例中,要通过创设引出“不说话的朋友”,让学生体会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不防就用学生身边都喜欢的滑滑梯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画面,甚至亲自到操场上去玩一玩,让学生在玩滑梯的情境中愉悦童心,放飞思想,展开美好回忆,就能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因为只有源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发学生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
课堂呈现:《不给邻居添麻烦》(苏教版),其目标是明白邻里相处要讲公德,能为别人着想,学习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
老师先请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与邻居之间的故事。学生首先说到的是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比如放学回家家里没人,自己就会在邻居家吃饭。又如邻居家的灯不会亮了,自己的爸爸会帮他们修理……事情虽小,但也温馨动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接着,有学生谈到自己家与邻居家闹矛盾的事,老师便问:“你曾经给邻居添过哪些麻烦?你的哪些行为影响了邻居?”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于是老师出示挂图(有人往楼下扔水果皮,在楼上跳绳影响楼下的邻居等情景)引导学生反思:“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不自觉的行为吗?”学生似有所悟,说出了自己的经历:浇花的时候弄湿了楼下邻居的被子,电视放的声音太大影响邻居休息……老师听后问:“你这样做对吗?”学生都摇摇头。
此时,老师迫不及待地引入自己预设的话题:““给别人添了麻烦该怎么办呢?”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老师只得自己先讲述怎么样与邻居协商解决矛盾的故事。
◆ 问题分析:贴近生活的话题,却未打动学生内心
这堂课从“我和邻居的故事谈起,当学生谈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事例时,老师只给予了“蜻蜓点水”式的评价:“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应该的,你们真是好邻居呀。”可以说,话题只是给了学生叙述事件的机会,并没有唤醒学生回忆生活时的内心体验,没有帮助学生深化内心的感受。 
当学生提到与邻居闹矛盾的事后,老师似乎觉得这个话题与自己的目标接近了,于是连续发出追问,并用挂图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但是学生也只是简单叙述事实,不难看出,由回忆再现到倾吐交流之间缺少内心情感的调动、提升,课堂便成了一问一答式的简单交流场所。
因此,我们要注意:品德教学应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从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意义出发,更多的关注行为背后的道德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价值澄清,感受到思辩的快乐。
◆ 应对策略:激发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内心的感受
在本课案例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鸡毛蒜皮”般的小事,正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好素材。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的话题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引导学生深化内心感受:“邻居帮了你,你当时心里怎么想的?”“你为邻居做了好事,觉得快乐吗?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吗?”用这些指向性语言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倾诉的愿望。学生的回答一定会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感激,由此生发积极的道德情感,感悟健康的人际关系,为一下步的交流做好铺垫。

[1] [2]  下一页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读议讲练”教学模式在思品学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