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品德课:走进学生内心了吗?» 正文

品德课:走进学生内心了吗?

[04-08 14:51:40]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阅读:8788

概要:而当学生谈到自己曾给邻居带来麻烦的事例时,老师应了解学生此时的需求与渴望,帮助他们提升认识,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进行暴露后的自我反省。“你这样做对吗?”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使他们原本积极的情绪低落下去。此时,如果老师能再度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换位思考:“如果邻居影响了你,你会怎么想?”“和邻居闹矛盾,你的父母会开心吗?”此时,学生会联想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快乐感受,对比此刻的无奈与困惑,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碰撞:给别人添麻烦怎么办? 品德课强调生活化教学,但教学不是向学生解释生活,而是重在通过重温生活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形成正确的态度,激发内心的体验,触及心灵,走进自我。 课堂呈现: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辨析题:有人认为农民工进城虽然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麻烦。说说你的观点) 老师先请学生举手表决自己的看法,结果只有3个学生选择了“农民工给城市带来方便”。其他人都选了“带了麻烦。”这个选择显然和老师的预设大相径庭,因为老师真正 www.youer8.com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农民工虽然

品德课:走进学生内心了吗?,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而当学生谈到自己曾给邻居带来麻烦的事例时,老师应了解学生此时的需求与渴望,帮助他们提升认识,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进行暴露后的自我反省。“你这样做对吗?”无疑是给学生当头一棒,使他们原本积极的情绪低落下去。此时,如果老师能再度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换位思考:“如果邻居影响了你,你会怎么想?”“和邻居闹矛盾,你的父母会开心吗?”此时,学生会联想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快乐感受,对比此刻的无奈与困惑,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碰撞:给别人添麻烦怎么办?
品德课强调生活化教学,但教学不是向学生解释生活,而是重在通过重温生活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形成正确的态度,激发内心的体验,触及心灵,走进自我。
课堂呈现: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辨析题:有人认为农民工进城虽然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麻烦。说说你的观点)
老师先请学生举手表决自己的看法,结果只有3个学生选择了“农民工给城市带来方便”。其他人都选了“带了麻烦。”这个选择显然和老师的预设大相径庭,因为老师真正

www.youer8.com 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农民工虽然很平凡,工作很艰苦,但他们在为城市做贡献,我们不应该轻视他们,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他们。”现在正反两方人数“悬殊”那么大,无疑使达成目标有了难度。但教师还是将其分成了两大组,展开辩论,,持第一种观点的三个同学认为:建筑工地上,有很多的外来工,没有他们就没有那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小区里的打扫和搬运垃圾都是他们做的,不然我们这里会很脏。而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认为:“有的农民工穿的很破烂,破坏了城市的形象。很多的民工要偷钱,偷自行车,还有的民工随地涂痰,乱扔垃圾……”执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越说越烈,老师都有些不知所措了。很快这场辩论寡不敌众,只能有老师“强制”介入:“好了,同学们,看来在生活中,我们对农民工有偏见,其实他们为我们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们不应该瞧不起他们,生活中谁也离不开谁。”
◆ 问题分析:来自生活的辨析,却未引起学生共鸣
以“辨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主要在于,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互动的对话中得到启迪,擦出智慧的火花。本案例中,看似学生通过辨析的方式而自主探究,去进行价值选择,但因为学生没有充足、全面的课前准备和体验,而使得辨析名存实亡;看似教师价值引领,但确是在学生活动发展有悖于教师教学目标的情势所迫下,在教师“贴标签”式的小结中完成的。这只是“说教”,对于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几乎起不到实质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没有有效地负起引导责任。这一个辨析环节并没有使学生构建起尊重农民工的意识,相反的,在多数学生交流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麻烦的过程中,更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头脑中滋生了鄙视农民工的想法。
◆ 应对策略:积极价值引导,促进学生自我提高
面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与预设教学目标间的差距,作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是赋予教材以生命,使教材处于被“激活”状态,对书本上所呈现教材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以最大的限度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我的意义建构。
首先要求辨析的“引证”资料、信息等必须是全面的,多角度的,这就需要课前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其次,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观察身边的农民工,在这样的方式中,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整合了以上两种方式,再来进行课堂上的辨析,就绝不会出现本案例中三比四十几的局面了。
教材的呈现往往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课堂却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偶然的,随机的因素,使教师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预设去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拘泥于预设,而应及时捕捉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教育因素,去再现现实生活,智慧、巧妙地生成新的策略。所以,我认为本案例中,当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第二种观点,形成错误的认识氛围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站‘出来,努力的纠正。如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借着持第一中观点的同学的话加一点拨:“是呀,如果没有这些民工们,我们能住上宽敞的房子吗?就在教师不时时机的引路中,价值的导向会更明确,在道德思辩的学生,走“岔道”的也将会越来越少。
总之,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认识,寻找教育的基点,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出版
3、《教学月刊》………………教育月刊社出

上一页  [1] [2]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读议讲练”教学模式在思品学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