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儿童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社区是孩子德育教育的氧吧“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良好的规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不断 www.youer8.com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要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知识为能力,变认识为行为。而我们的社区就是孩子的德育教育的氧吧。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力资源: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等;物质和环境资源:社区居委会、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多功能社区少年儿童活动室等,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文化设施不足的缺陷,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他们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实效性。如教学《我愿小区更文明》一课,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参观我们生活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儿童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社区是孩子德育教育的氧吧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良好的规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不断
www.youer8.com 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要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知识为能力,变认识为行为。而我们的社区就是孩子的德育教育的氧吧。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力资源: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等;物质和环境资源:社区居委会、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多功能社区少年儿童活动室等,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文化设施不足的缺陷,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他们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实效性。如教学《我愿小区更文明》一课,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参观我们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中的建筑设施、工作人员等,参观完后就在小区的空旷地上,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围坐成一圈,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社区。孩子们都认识到每个小区建设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幽雅、整洁的环境是来之不易的。在交谈中,学生讲到了有些人不爱护小区公共设施的行为时,让他们义愤填膺。当讲到同学中也有个别人破坏小区设施的不文明行为时,个别同学的脸红了,低下了头。我们还邀请了小区居委会的阿姨与我们一同讨论交流,学生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阿姨咨询,并且提出许多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呢。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补充、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2、活动情景生活化
1).趣味丰富情感
德育活动所创设的情景直接关系到能否强烈的感染学生,促发道德情感,并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多民族大家庭》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触及我国各民族的广泛视角,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唯有切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了解各民族的民俗和民风,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我校的王蕾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多处创设了活动情景,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地开展。例如王老师在导入课文的环节中,就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材料——黄瓜、沙琪玛、马奶子葡萄,为引出课文既设置了悬念,又作了很好地铺垫。她安排了“猜猜看”的游戏,在每组桌上放了一个布袋,而布袋里放了什么呢?这是学生最好奇的。当老师让他们分别摸一摸然后猜一猜里面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当老师拿出黄瓜、沙琪玛、马奶子葡萄这三样学生平时熟悉的食品,问它们的产地时,学生都哑口无言了,这时老师及时地导入有效地引入了课文——黄瓜,又叫“胡瓜”,产地在新疆维吾尔族;“沙琪玛”产地在满族;“马奶子葡萄”也在维吾尔族,从而激起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学习欲望。
2).实践体验情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课标的要求是“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仅仅一本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教材,而是转向生活,走进生活,更多地将教学时间放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养成。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学材料,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综合地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如在教学《我们制造了多少垃圾》这课,我课前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调查哪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居民乱倒垃圾,路边的街心公园里不时可见各色塑料包装袋随风乱飘,化工厂随意向空中排放黑烟。这一组组画面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从自我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学生们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行动方案,并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现状,感受了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制定了方案,提出了倡议,培养了从小要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教学的内容经过老师的整合和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了很好的联系,学生学起来有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也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三)优化教学模式,实施生活——知识——生活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家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