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在生活中实践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你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 www.youer8.com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我作了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
用心体验 加强实践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3、在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你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
www.youer8.com 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我作了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而体验又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的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人的发展。
二、实践——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实践活动化教学”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感受领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主体发展。通过学生多样化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是德育课程教学活动化的基本特点。在实验中,我认为开展活动化教学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参与实践活动
课前实践活动时,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课堂上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意识,他们的灵魂,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最佳时机,自我成长的最好锻炼机会。这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资料收集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在体验现实生活的同时,检测他们的道德行为,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
例如:我在上《怎样看电视》一课时,要学生开展辩论赛。课前,我就布置正反双方根据自己的观点,收集、查阅、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来分别说明看电视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等。这样在课堂上正反双方的辩手才有充分证明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正是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的辩论会上学生气氛活跃,学习劲头十足,大家激烈辩论,效果很好!又例如:在上《我是谁?》一课时,也可让学生们课前到社会上(公共汽车上、商店、公园、医院、电影院等)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所也要扮演好自己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另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执教《我生活的社区》一课时,可带学生到图书馆参观,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体会到知识的伟大。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社区是文化的殿堂。在执教《我们的学校》一课,带学生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去参观采访,让学生了解教师们工作的艰辛。这样,通过实地参观后再来上课交流,学习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组织实践活动
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教师可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如教学《学会合作》一课时,学文明理后组织学生做“两人背夹气球”的赛跑游戏,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从游戏活动中再次强化了道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好;学完《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时,组织学生玩交通安全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受教育。教《听父母的话》这一课,我让同学自由组合,组成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三口之家,再现自己在家中平常的表现,然后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分别是在家听父母话的,在家不听话、骄横无礼的。)让观看的学生进行评析,并对照自己,想想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进行对号入座。角色的再现和体验,增强了教育的深刻性,加强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教《我有一双小巧手》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道具,如树叶、包书皮、卷笔刀、完整的铅笔、小刀、苹果等。要求学生在课上利用这此工具,当场展示自己学会的技能,表演给同学看。在动手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多项技能,受到了同学的称赞和羡慕。这些同学作为班中“小能手”的代表,感悟到自己会做是多么自豪,多么神气。而那些动手能力不够的学生,这时已经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心里强烈地升起了也想拥有一双巧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