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道常”指的是“道”的“公式、定式、规律”。老子认为,“无为”是人能够得“道”的唯一方法,因为“道”总是从“无”产生的,即所谓“无中生有”。所谓“无为”,就是使事物保持在其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人可以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事物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推衍出来,并作为同类事物的借鉴,从而以保持事物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的办法来避免不利于人的情形发生。“名”指的是事物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如果能够去掉这个“名”,其趋势也就不存在了,这种情形就可以称之为“朴”。“朴”也可以称之为“无欲”,是事物产生之前的还未出现任何趋势的“静”的状态。老子认为,以“无为” 的办法,可以避免乱象的发生,从而达到他所期望的“无不为”的效果。所谓“无不为”,就是可以从“无”开始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即是将事情引导至和保持在对人有利的方面。老子用“无为”而“无不为”表明,“无为”是“得道”的唯一办法。“无为”的方法也被称之为“心法”,是人动用自身的逻辑思维的方法。人必需经过自身的逻辑思维的程序才能对一切事物加以抽象,从而可以用抽象来对应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当人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并能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标签: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http://www.youer8.com
“道常”指的是“道”的“公式、定式、规律”。老子认为,“无为”是人能够得“道”的唯一方法,因为“道”总是从“无”产生的,即所谓“无中生有”。所谓“无为”,就是使事物保持在其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人可以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事物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推衍出来,并作为同类事物的借鉴,从而以保持事物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的办法来避免不利于人的情形发生。“名”指的是事物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如果能够去掉这个“名”,其趋势也就不存在了,这种情形就可以称之为“朴”。“朴”也可以称之为“无欲”,是事物产生之前的还未出现任何趋势的“静”的状态。老子认为,以“无为” 的办法,可以避免乱象的发生,从而达到他所期望的“无不为”的效果。所谓“无不为”,就是可以从“无”开始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即是将事情引导至和保持在对人有利的方面。老子用“无为”而“无不为”表明,“无为”是“得道”的唯一办法。“无为”的方法也被称之为“心法”,是人动用自身的逻辑思维的方法。人必需经过自身的逻辑思维的程序才能对一切事物加以抽象,从而可以用抽象来对应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当人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并能从逻辑上重构宇宙的源起过程时就是所谓“得道”。所有的事物都在逻辑上有其本身的状态和位置,这种情形也就是“自定”的意思。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俗
www.youer8.com
译】
“上德”若不归属于“德”,就叫做“不德”。接下来就必然是“有德”。“下德”若仍归属于“德”,就叫做“不失德”,但接下来就必然是“无德”。“上德”的本质是“无为”,因为其范畴为“无以为”,也就是“上德”已不可再上溯了。“下德”若要下溯,就属于“有以为”的范畴了。“上仁”若要上溯,属于 “无以为”的范畴。“上义”若要上溯,属于“有以为”的范畴。“上礼”若要上溯,属于“莫之应”的范畴;“上礼”上溯却无所应,即为“莫之应”,于是下溯,也就是“攘臂而扔之”,成为“乱之首”,其实也就是混沌之初。所以,道的阶段之后是德的阶段,德的阶段之后是仁的阶段,仁的阶段之后是义的阶段,义的阶段之后是礼的阶段。至于礼的阶段,属于“忠信”的薄的趋势,属于“乱”也就是“混沌”的开始。在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之前的称为“前识者”,属于另外的范畴,是“道”的升华,即所谓“道之华”,也是“愚”(“无”)的范畴的开始。所以,大丈夫是在“厚”的地方求“道”,而不是去“薄”的地方;是在 “实”的范围求“道”,而不是去“华”的范围;总之,凡不在“此”(即“道、德、仁、义、礼”五个范围)的都不“取”,亦即“厚此薄彼”。
【导读】
《道德经》一书又被人们分为《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和《德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此章为《德经》的第一章,为《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这一章若没有弄懂,就等于没有得到老子的“道”。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老子的“道”就可以说是宇宙学,特别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学问。老子把自己的“道”称之为“非常道”,并将其划分为“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再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这就构成十五个小的阶段或者说步骤,包含着老子的 “非常道”──或者将其说成“前超弦理论”──的核心内容。
若以现代人研究科学的方式加以重新表述,可以把老子所分的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列表如下:
阶段 上下 编号 形态 维数 象之特征
道 上 1 愚 无 无(前识者)
道 中 2 点 0-维 信,(动)点,太极
道 下 3 开弦1 1-维 箭头“一”
德 上 4 闭弦1 1-维 无极圈
德 中 5 超闭弦1 1-维 一圈一箭头
德 下 6 开弦2 2-维 阴阳两个圈
仁 上 7 闭弦2 2-维 一大圈含阴阳两个圈;太极图1
仁 中 8 超闭弦2 2-维 太极图1又加含两箭头
仁 下 9 开弦2 双2-维 太极图2
义 上 10 超开弦2 双2-维 两直角相交之太极图加含两箭头
义 中 11 开弦3 3-维 太极图3
义 下 12 开弦3 3-维 3个太极面相互作用运动
礼 上 13 开天(内感应) 3-维 六箭头感应连接形成卦方坐标方圆
礼 中 14 辟地(外感应) 3-维 六箭头冲破天圆地方;膨胀开始
礼 下 15 乱 3-维 匀态数字宇宙空间:绝对空-时系
“大丈夫”之拆字:
“大丈夫”是儒释道及普通大众都使用的词汇,属褒义词,其所以有褒义是其包含了人对宇宙的认识深意在其中。
1). 何为“夫”?
夫:能冲出“天”者为夫也。
2). 何为“天”?
天:大一为天。有大一和小一之说:庄子曰:至大无外为大一;至小无内为小一。“小一”,至小者也,小之极也;“大一”,至大者也,大之极也。 “大一”为宇宙的最大态貌。
3). 何为“大丈夫”?
大:一人或人一为大,阴阳合一为大。大小为阴阳集合之称谓。阴阳不分,可笼统称大小,分则称阴阳。大亦阴阳,小亦阴阳。
大丈:丈量之极至矣。又,庄子:“无为为之谓之天”,“ 大丈”即是“无为为之”也。
大丈夫:天外有天,不仅有此“天”,而且有彼“天”;丈量以致于量出此“天”而达彼“天”者为“夫”也:故,能大丈者方为夫;或者说能“无为为之”者方为夫。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古诗名言名句,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古诗名言名句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古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