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导读】 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观复”。宇宙从始点运行到每一个“我”的整体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根我”;而每一个“我”反溯至宇宙始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我根”。轨迹“我根”与轨迹“根我”若能够重合起来就可以说达到了“观复”的目标。如果人能在逻辑上完成 “我根”的轨迹,又能够再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根我”的轨迹,就可以叫作“复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轨迹,也可以称之为“始终”的轨迹。宇宙的运行在逻辑上就只有“始终”(命)一种方向。然而,人的逻辑却可以在“始终”的轨迹上反反复复。如此反复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点,还能最终认识到宇宙整体的情状。宇宙整体可以用“道”字来统称,这个“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来作“等量代换”,即有:常﹦容﹦公﹦王﹦天﹦道﹦久。第十七章【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俗译】译文之一:“道”可以按层次分为不同的阶段,最上的阶段可称为“不知有”,接下来依次为:“亲”、“誉”、“畏”和“侮”。【译文之二(“道”的比喻说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标签: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http://www.youer8.com
【导读】
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做到“观复”。宇宙从始点运行到每一个“我”的整体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根我”;而每一个“我”反溯至宇宙始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条逻辑轨迹,可以称之为“我根”。轨迹“我根”与轨迹“根我”若能够重合起来就可以说达到了“观复”的目标。如果人能在逻辑上完成 “我根”的轨迹,又能够再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根我”的轨迹,就可以叫作“复命”。“命”指的是宇宙的“根我”的轨迹,也可以称之为“始终”的轨迹。宇宙的运行在逻辑上就只有“始终”(命)一种方向。然而,人的逻辑却可以在“始终”的轨迹上反反复复。如此反复不但能使人找到宇宙始点,还能最终认识到宇宙整体的情状。宇宙整体可以用“道”字来统称,这个“道”字也可以用其它字来作“等量代换”,即有:常﹦容﹦公﹦王﹦天﹦道﹦久。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俗译】
译文之一:“道”可以按层次分为不同的阶段,最上的阶段可称为“不知有”,接下来依次为:“亲”、“誉”、“畏”和“侮”。【译文之二(“道”的比喻说法):君王可分为四等:最好的,人们过日子仿佛不知道有君王存在;第二等,人们因为觉得君王有功德业积而亲爱赞誉;第三等,人们因为酷刑污吏而对君王感到畏惧;最次的,人们一提起君王,就会骂骂咧咧。】
总是自己先在“言”方面诚信不足,所以才会有不信任的“言”存在。“信”的最可贵之处是在于“言”,或者说,“信”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可以由“言”表现出来。功成业就,也就是说,事情处理成功了,诸事顺遂,老百姓就会说,事情自然就应该这样啊。
【导读】
老子在本章指出了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有”。“有”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知”指的是宇宙万物与人的关系。而心法的要求是把“有”和“知”统统去掉,从而达到“无”的境界。对于心法,有信与不信的问题。老子认为,对心法若取“信”的态度,就能够达到“无”的境界并找到“信”;反之,对心法若取 “不信”或“不足信”(将信将疑)的态度,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并且也找不到“信”。老子把“信”作为宇宙的最小信息单位元,也就是宇宙的最小动态单位 “动点”,并用第二十一章整章来作了说明。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俗译】
“大道”没有了,就有所谓的“仁义”之规则。“智慧”出现,“大伪”亦现。六亲不和,就会有所谓的“孝慈”之恻隐;国家昏乱,就会有所谓的忠臣。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当大道难行於世的时候,才显出仁义的可贵。大道普行的时候,反而现不出仁义在什麽地方,也不知什麽叫做仁义。就好像上古时代人心纯朴,顺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时代,大道就渐渐难行於世了。因此至圣孔子看到大道就要废弃的时候便大力提倡仁义。这也是大道废弃以後,才出现的仁义呀。一旦到了社会越文明的时候,人心越奸巧虚伪。到那个时候,人民也不遵守仁义道德了,因此投机取巧,欺诈攻讦的事,也就层出不穷了。当六亲和的时候,虽然有孝慈的人,但因为六亲祥和,就显不出有什麽孝慈。而且因为人人孝慈,则不知谁是孝慈,一旦在六亲不和的情况下,倘若有人还能守孝慈的事,这就难能可贵了,更显出这个人的孝
www.youer8.com
慈。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显不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旦到国家战乱的时候,奸臣则卖国求荣,忠臣便尽其无私之心,舍身报国,成为万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国家昏乱有忠臣。
【导读】
老子反对仁义、孝慈、忠臣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这是大道消失后产生的东西,有大道就不必靠这些东西。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俗译】
不搞圣智、仁义、巧利那一套。如此则民众会获百倍之利益,民众就会回到“孝慈,,如此则连盗贼都不会产生。笼统地用一句话来概括:诚实朴素,少私心,绝贪欲。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那麽其他的人就不会起盗贼之心了。持守朴素纯洁 少思寡欲 回复到纯真的本性 。
【导读】
把“圣智、仁义、巧利那一套私”和“欲”减少,最终结果就是回归到根部的“素”和“朴”的状态。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免除所谓的学,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谁能搞清楚唯若与喝斥有多少差别?谁能搞清楚善与恶有多少差别?别人说可畏,就认为不可不畏,这样岂不荒唐?但世俗之风总是这样没完没了。看看周围,人人都在追求享乐,如盛装赴大宴,如登台赏春景。而我却认为那未必就是享乐,对此我象还不会说话的小孩一般,痴痴地,无所适从。人人都在追求财富,我却无有余财。我如同一介蠢人一般,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世俗之人好象个个能干,我却好象昏头昏脑,世俗之人好象个个精明,我却好象懵里懵懂。世俗生活,如无垠的海洋般变化万端,如倏忽的飘风般无有止境。人人都好象有了目标,而我却有点顽固,对这些目标不以为意。为什么我显得那么不同于众人?这是因为,我全部精力都在专注于寻找我们这个宇宙的母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古诗名言名句,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古诗名言名句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古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