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古诗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正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

[05-10 23:53:23]   来源:http://www.youer8.com  古诗名言名句   阅读:8321

概要: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俗译】重为轻之根基,或者说轻必须以重为其根本;静为动之君主,或者说动必须以静为其根本。所以圣人尽管终日忙碌,却时时注意做事要适静和稳重。对于侯王来说,即使自身贵为万乘之主,虽有豪华宫殿,后宫嫔妃,却仍然万不可轻举妄动。轻举则易丧失臣民之心,妄动则易丧失君王之位。【导读】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为一个箭头,就必然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人做事情要懂得不轻易去走极端,而要尽量去找到其平衡点,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人在看到“荣”时,要能超越这个“荣”而看到其对立面“辱”,在处于好的状态时,要能超越这个好的状态而看到不好的状态,并避免进入不好的状态。谨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对帝王将相来说也一样适用。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标签: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http://www.youer8.com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俗译】

  重为轻之根基,或者说轻必须以重为其根本;静为动之君主,或者说动必须以静为其根本。所以圣人尽管终日忙碌,却时时注意做事要适静和稳重。对于侯王来说,即使自身贵为万乘之主,虽有豪华宫殿,后宫嫔妃,却仍然万不可轻举妄动。轻举则易丧失臣民之心,妄动则易丧失君王之位。


【导读】

  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为一个箭头,就必然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人做事情要懂得不轻易去走极端,而要尽量去找到其平衡点,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人在看到“荣”时,要能超越这个“荣”而看到其对立面“辱”,在处于好的状态时,要能超越这个好的状态而看到不好的状态,并避免进入不好的状态。谨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对帝王将相来说也一样适用。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俗译】

  善于驾车的人行驶时几乎不留下车辙之迹;善于言语的人说话时几乎不留下让人指谪的把柄;善于计算的人计算时几乎用不着筹策;善于锁门的人几乎没有不能打开的锁;善于捆绑的人几乎没有打不开的绳结。圣人以道德济世,使人人各得其所,所以说“无弃人”;圣人以道德顺万物,使物各有所用,所以说“无弃物”。圣人这种以道德应万变的方式就叫做“袭明”。所以说,与人为善者可以是不与人为善者的前事之师,不与人为善者可以是与人为善者的后事之师。不注重可引以为师的资源,不爱惜可引以为鉴的资源,即使是最聪明(最有智商资质)的人也只能算是个大胡涂虫,这就是学习方法的要诀和奥妙。

【导读】

  做什么事都有诀窍。在研究探索宇宙特别是宇宙的起源上,其诀窍就是要去掌握“道德”,因为“道德”是宇宙的本质特征。“道德”是宇宙的永不变更的本质规律,贯串于宇宙整体过程之始终,所以掌握了宇宙的“道德”本质,就能够站在不变的立场上分辨出千千万万的变化。“道德”又可以分开来说成“道”和 “德”,代表着宇宙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俗译】

  已知“雄”,则可守着“雌”,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天下溪”的境界,也就是可以产生“天地”的那种状态。若有了“常德”在其左右,一切就可以回到“婴儿”的状态,亦即宇宙浑沌初开的状态。已知“白”,则可守着“黑”,这样可找到产生宇宙的的公式。用这个公式,“常德”一般就不会产生偏差,可上溯到“无极”(宇宙诞生之时)的状态。已知“荣”,则可守着“辱”,这样可找到产生宇宙的“谷”。用产生宇宙的“谷”,可使“常德”充足,从而回归于宇宙的 “朴”(初始)的状态。“朴”一旦“散”也就是“膨胀”开来就会变成“器”也就是“形”。圣人拿起这个“器”来用,把它作为治理和衡量一切的准则。用整体的观念来处理“器”就是“大制”。“大制”就是不再作分割,就是宇宙整体。

【导读】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性质上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且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词语来指称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本章所列举的三个对子:雄、雌;白、黑;荣、辱。须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且不同的学者学派用词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描述的对象却是一致的,都是要描述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初始状态。本章中的“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指的都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所谓“常德”则是指在不同的情形下利用箭头“一”:“德”指的是种种状态, “常”指的是不变的规则、公式。本章中的“婴儿、无极、朴”指的都是宇宙初生时由无形到有形的那种成形过程。“器”指的是宇宙总体之形已经构成。“大制” 则是指以整体观念去看待宇宙。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或作「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俗译】

  要想用“为”的方式(所谓“为”就是“物量”的方式)去“取天下”或者说“得道”,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天下”是“神器” (所谓“神器”,是指“神”也就是“运动”处在“器”也就是种种“形”之中),不是人要“为”就可以得到的。硬要用“为”的方式的,一定会失败;硬要“物量”的,“物”最终会消失。“物”有自己运行的,有随着运行的,有热的,有冷的,有强的,有弱的,有可生的,有死掉的。所以,圣人的方式是“去甚”,也就是不去追求量多;是“去奢”,也就是不去追求奢华;是“去泰”,也就是不去追求庞大;即是把“甚、奢、泰”统统去掉,也就是去掉心中的一切,以“无为”的方式去“取天下”或者说“得道”。

【导读】

  老子在这一章表述了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以紧紧抓着“物”不放的方式是不可能“得道”的。也就是说,宇宙的起源是一个特例:宇宙在其源起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物”,所以抓住“物”也就找不到宇宙的始点。老子认为“得道”的方法是首先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确定的“点”,这就是“我”,即“我在”,一个确切的存在。通过个体的“我”扩大到集体的“我”,从而认识“他在”。“我”的无限扩张最终便可以对应于宇宙的无限,从而完成由“我”而最终包容整个宇宙的认识过程。这可以认为是老子的“存在论”。其次是进一步认识到“我在”是一个过程,并因此类推出一切都是过程,宇宙整体也是一个过程。这可以认为是老子的“过程论”。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又都是过程,存在和过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存在和过程统一于同一事物的观念可以称之为“集合论”,即一切都是存在和过程的集合。“存在论”、“过程论”和“集合论”的综合构成老子的“认识论”。“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古诗名言名句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古诗名言名句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古诗合集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