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俗译】&nbs www.youer8.comp; “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不过份标榜贤名或搞举荐贤人,挖掘贤人那一套,这是使民众不致于你争我夺的办法。不过份看重稀有之物,这是使民众不致于要去偷盗的办法。不去看引起非份欲望的东西,这是使心不乱的办法。圣人“治”的办法是:心要谦虚,腹要充实,其志要弱,其骨要强。其“常”法(﹦确切的办法或规则)是使民众知“无”且欲“无”。如此,则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就不敢乱来了。用“无为”的方法,则一切没有“治”不好的。 【导读】 在老子的时代,君王甚至极有权势的官僚有将“贤人”养起来以备后用的风气,而选“贤人”的方式也并不严格,没有确定的标准,人们为了得到养尊处优的生活和地位,因此造成争讼。显然,老子以“不尚贤”表明了他不赞成这种“养贤”之法。老子认为要造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翻译,标签: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http://www.youer8.com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俗译】
&nbs
www.youer8.com
p; “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不过份标榜贤名或搞举荐贤人,挖掘贤人那一套,这是使民众不致于你争我夺的办法。不过份看重稀有之物,这是使民众不致于要去偷盗的办法。不去看引起非份欲望的东西,这是使心不乱的办法。圣人“治”的办法是:心要谦虚,腹要充实,其志要弱,其骨要强。其“常”法(﹦确切的办法或规则)是使民众知“无”且欲“无”。如此,则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就不敢乱来了。用“无为”的方法,则一切没有“治”不好的。
【导读】
在老子的时代,君王甚至极有权势的官僚有将“贤人”养起来以备后用的风气,而选“贤人”的方式也并不严格,没有确定的标准,人们为了得到养尊处优的生活和地位,因此造成争讼。显然,老子以“不尚贤”表明了他不赞成这种“养贤”之法。老子认为要造成社会平等,并认为圣人探索宇宙起源的基本方法是以逻辑思维去达到“无”的境界,人的社会也应该达到“无”的境界,也就是没有乱象发生。老子认为应该让所有的人都懂得达到“无”的境界的方法,不管是对自然还是人类社会,若依循“心法”的“无为”的理性规则,则一切就可以进入理性的“治”的范畴。
无知无欲:可以将词序颠倒过来成为现代人说话的次序,即:“知无”和“欲无”。为无为:以“无为”作为处理一切的基本方法。“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人以反溯的逻辑方法去找到事物发生之前的状态。若人一旦能运用“无为”的方法,就有可能避免不利于人的情形,把事情引导至有利于人的方面去,这就是老子在本章所说的“无不治”的含义。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俗译】
“道”是以“冲(中)而用之”,也就是用“中”的办法得到的,但“或”(或许可以说)有“不盈”也就是不完满的时候:这时候的“道”如“渊”一般浑沌而已,却象是万物的祖宗。(在心中)把其“锐”挫掉,把其“纷”解开,把其“光”掺和,使之如同尘埃一般微小:这时候的“道”如“湛”一般深远而已,仿佛存在,仿佛又不存在。我不知这个“道”是谁的孩子,象是先于“帝”的存在。
【导读】
说的是以心法达到宇宙的初始状态的那种境界。老子所介绍的是“中而用之”的“中庸定律”:一切都有中点。但是,有一个例外,宇宙在其源起时却没有所谓中点。老子认为,利用心法把一切(万物)拋弃,就可以找到这种没有中点的状态,使一切从这种没有中点的状态再产生出来。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俗译】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天地是不是很象风箱呢?风箱中间空荡荡的,但总有用不完的气,你动一动,就有气出来,你愈动,气出得愈多。这种无限出气的情形即使用计数的办法也难描述,不如恪守“中而用之”的定则。
【导读】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俗译】
“谷神”是“渊”中的“道”,若其不死掉,就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是产生“天地”的根源。“道”,通过这个“门”,变成了可以不断生长的道,变成了我们用也用不完的道。
【导读】
“谷神”指的是宇宙源起时的动的信息。这个动的信息产生之后在没有其对手的情形下就一直延续下去。这相当于关于运动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实验的结论:一个没有阻力干扰的动点会一直延续下去【1】。但是,古中国人关于“道”之“动”的观念与伽利略实验所得的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古中国人关于“道”之“动”的观念与其从所有现象中所总结出来的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发生着关系,以该定律作为其观念的基础;而伽利略实验所得的观念虽然后来成为所有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然其本身却缺少理论基础。按照实际观察而得到的关于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描述,一切都有一个始点也有一个终点。所以对于最初出现的“动”也就可以假设其有一个终点,如此“动”就转变为了一个在有界的轨迹上的运动,虽然“动”的趋势可以是无限的,其 “动点”(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将其称之为“信”)的运动范围却被转化成了“有限”。“道”正是凭借这样的观念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完美的可以无限膨胀的(有界)宇宙模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古诗名言名句,古诗词名句,古诗词名言,小学语文 - 语文课堂教学 - 古诗名言名句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古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