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正文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资料   阅读:8355

概要:创造力——是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以及技术的能力。创造心理的结构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一、静态结构。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创造性思维,是能够产生新颖、有价值成果的思维,它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特性等。创造性人格——是创造者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的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格特征,包括强烈的动机,主动性,求知欲、坚韧性等。二、创造力的动态结构。它包含以下要素: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15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一、 www.youer8.com 年龄;二、动机和个性;创造动机是推动创造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直接决定着个体从事创造活动的期待,创造动机对创造活动有三种功能,即发动、指向和激励。影响创造力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社会环境主要有:科技环境、学术环境,群体环境和工作环境。16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具有较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笔记),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

创造力——是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以及技术的能力。

创造心理的结构可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一、静态结构。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创造性思维,是能够产生新颖、有价值成果的思维,它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特性等。创造性人格——是创造者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的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格特征,包括强烈的动机,主动性,求知欲、坚韧性等。二、创造力的动态结构。它包含以下要素: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15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

www.youer8.com 年龄;二、动机和个性;创造动机是推动创造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直接决定着个体从事创造活动的期待,创造动机对创造活动有三种功能,即发动、指向和激励。影响创造力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社会环境主要有:科技环境、学术环境,群体环境和工作环境。

16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具有较高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具体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突发性、触发性、反常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特征: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综合性,其中,新颖性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主要标志。灵活性是由新颖性引申出来的思维品质,流畅性是灵活性的具体表现,综合性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概括。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过程:准备过程、酝酿阶段、顿悟突破阶段、验证完善阶段。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思维加工组合。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首先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其次鼓励“独创已见,坚持已见”的自信心和勇气。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设疑发散,多思善问;2敢想敢做,启发发现;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0创造性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是个体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一般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现。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的动力因素,创新人格是创新精神的行为表现。创新精神主要内容有:1探索、求异——创新精神的标志;2、求是、求佳——创新精神的精髓3、献身事业——创新精神的根基4、为社会服务——创新精神的灵魂。

21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途径:(论述)学生创造性人格地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一、家庭方面:通过活动为儿童树立观察和模仿的榜样;运用言语或身体的奖励;提供直接的教导;通过规则说明期望;运用认知变化的策略;建立物质环境。二、学校方面:1、老师要热爱创造型学生;注意区别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和不良人格特征的不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创造性人格精神的培养:一、培养意志力和探究精神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基础;二、培养独立自由的精神是培养创造的人格的根本。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源泉。

22心理差异——是个体在心理及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差异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主观能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心理差异的主观能力因素是自我意识。

23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和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因素。

24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这种结合使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性格有明显的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主要是性格类型的差异。瑞士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25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因村施教:(论述)1、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不同性格类型;2、通过教育塑学生良好的性格特点;在塑优良性格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以下心理品质:1乐观向上,积极的进取心;宽容友善,定于合作精神;关于克制,持之以恒。

26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类。

27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结构差异等方面。

28认知结构的差异:就是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原有观念的全部内容的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则是指个人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课题时,适合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内容及其组织。良好的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原有观念的抽象和概括水平越高,越适合同化新知识;二、原有观念越稳定,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保持和迁移;三、新旧观念之间的异同辨析得越清楚,越能防止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

29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二、性别角色划分决定着某一个体的社会化倾向。三、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从而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

30学生性别差异的教育对策:一、克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正确期望和评价性别角色;二、适当指导男女学生自我社会化;三、优势互补,因“性别”施教。

31心理健康——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良好的持续的功能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省略,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作为社会一成员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1、心理健康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的社会文体差异性;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教育范文 - 教师资料

上一篇:班主任反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