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正文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10-19 15:55:55]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教师资料   阅读:8355

概要:3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反应智度;3人格完整和谐;4意志品质坚强;5人际关系协调;6、社会适应良好;7行为表现规范;8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4、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34学校心理健康的任务: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影响;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情绪教育;智能教育;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教育;挫折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人格健康教育;性生理,心理教育。3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一、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的训练课;三开辟沟通渠道;四、结合班、队、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五、小组辅导;个别辅导与咨询;七、开展心理评估与建立心理档案;八、家庭心理健康教育。36认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笔记),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http://www.youer8.com

3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反应智度;3人格完整和谐;4意志品质坚强;5人际关系协调;6、社会适应良好;7行为表现规范;8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1、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3、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4、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34学校心理健康的任务: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影响;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情绪教育;智能教育;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教育;挫折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人格健康教育;性生理,心理教育。

3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一、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的训练课;三开辟沟通渠道;四、结合班、队、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五、小组辅导;个别辅导与咨询;七、开展心理评估与建立心理档案;八、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6认知障碍是指认识能力降低或异常认识,包括学习障碍,思维障碍。个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多疑、嫉妒、敏感、残酷。情绪障碍有:焦虑、抑郁、恐怖、淡漠。行为障碍有:退缩行为、暴怒发作行为、攻击行为。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种: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调节与适应,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心理辅导;另一种是寻求学生的发展,是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征: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www.youer8.com ;是一种合作;是一种服务;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是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

37心理辅导的作用: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心理辅导教师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的要求。基本要求是1、心理辅导的所有准备工作都要从学生出发;2、心理辅导的活动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二、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心理辅导的教师和学生,在辅导活动中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权利要求。三、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是心理辅导活动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参与为条件的原则,交往的需要和在交往中表现自己是人的基本需要。

38教师角色——是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特定的地位及其相关联的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创立了角色理论)

39教师角色的内容:1、知识权威者与非知识权威者的统一;2、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与参与者的统一;3、园丁与人生引路人的统一;4、桶水滴注的巨匠与学生探究促进者的统一;5甘为人梯的教学工作者与勇于创新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统一。

40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教师角色意识是教师对教师角色的反应,其心理结构主要有对教师角色的认知、体验、评价、调控等。影响教师角色扮演的心理因素:1角色适应力;2心灵感语力;3情绪控制力;心理承受力;教育表现力。

41教师职业能力包括:一、理解、处理和评价,开发教材的能力;二、课堂教学的能力:1教学工作计划能力;2、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3、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评价能力;4、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三、教育科研能力;四、灵活的教育机智。

42教师职业心理特征:一、认知特征;二、人格特征;1、激励性特征;2、与世隔绝为善的特征;三、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顽强的毅力;3、足够的耐心;四、气质特征;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五、情感特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

43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使学生感到隽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厨房和信誉的综合体。

教师威信形成的条件:一、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二、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前提条件;四、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教师威信形成的起点。

44、学校群体——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师生员工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体。

学校群体的特点:群体目标;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意识。

群体规定——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制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则。

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对自己所在群体的认知,评价和相应的体验,主要有群体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群体意识是群体成熟的心理标志。

学校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影响个体行为的推动力,主要有目标吸引力,内聚力,群体压力,竞争力,规范的约束力,士气感染力等。

群体内聚力——是指师生员工对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师生员工的吸引力所构成的合力。因此,内聚力是学校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群体压力主要有:行为压力;绩效压力;舆论压力。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师生员工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45同学关系指受教育者在同一学校学习过程中所结成的横向水平的人际关系。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11-13的少年人际关系取决于其外部行为;14-16岁的青年则注重情感的交流;17岁以后的青年更多注重对方的心理品质。男生注重的是目的相同,看重哥们义气,女生重视情感的融合。包括:友好关系、对立关系、孤独关系。

学校中人际关系调适的心理学方法:1、加强交往;2、正确地了解他人、防止人际偏见;3、严以律已,宽以待人;4、诚恳地对待他人;5、优化性格。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教师资料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教育范文 - 教师资料

上一篇:班主任反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