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幼儿吧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浅谈»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浅谈

[04-08 14:49:20]   来源:http://www.youer8.com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阅读:8130

概要: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一、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 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浅谈,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http://www.youer8.com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一、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
  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毛头小子行径;也或许是寒来暑往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故而置若罔闻了;还可能是想用挂满脸颊的严霜和冷漠,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哀叹,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教育细节上的疏漏,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同时,这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如何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呢?(1)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3)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4)课堂上多些微笑。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课堂气氛必然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生动平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2008年奥运会”和“八荣八耻”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使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徐磊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徐磊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他几个,见徐磊“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一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买早餐,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徐磊和其他三位同学下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本学期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丁鑫还没有出现。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班长请大家进教室,丁鑫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丁鑫一怒便跑下楼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丁鑫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共享友爱阳光”单元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的“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 [2]  下一页


Tag: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上一篇:因为开放 品德课堂才精彩——浅谈《品德与社会》的开放性教学